方劑組成解釋
黃精芡實湯是一個在中醫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方劑,其中黃精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對於強化方劑的療效具有關鍵作用。黃精性甘,味微鹹,入脾、肺、腎三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潤燥的功效。本方劑旨在補益身體的元氣,同時強調調和脾腎功能,增強全身的免疫力。
黃精中的多糖與皁苷成分能增強人體免疫反應,適合用於體弱、高疲勞狀態下的調理。此外,黃精還可幫助改善消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對於一些由脾虛引起的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與芡實搭配,更能增進其健脾止瀉的效果,在應對脾虛引起的腹瀉等症狀時,相得益彰。因此,黃精在不同病理狀態下的應用,使其成為黃精芡實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體現了中醫配伍的獨特智慧。
黃精芡實湯中包含芡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腎固精: 芡實味甘澀,性平,入脾、腎經,具有補脾止瀉、固腎澀精之功效。與黃精相配,能增強補腎固精之力,適用於腎虛精虧、遺精滑精、腰膝痠軟等症。
2. 健脾止瀉: 芡實亦能健脾益氣,對於脾虛洩瀉、食慾不振等症有較好的改善作用。與黃精一同使用,能更有效地補益脾腎,達到健脾固腎、止瀉固精的功效。
黃精芡實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肺、健腎固精之效。與黃精、芡實一同使用,可加強補腎填精、滋陰益氣的作用,尤其適合腎虛精虧、脾虛乏力、腰膝痠軟等症狀。
2. 健脾益胃:山藥具有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的功能,可改善黃精、芡實補腎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使藥效更佳,並提升整體療效。
黃精芡實湯中加入白芍,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 緩解脾腎虛弱,滋陰養血: 黃精、芡實皆為滋補脾腎之藥,而白芍則能養血柔肝,與黃精、芡實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滋陰補虛、固澀止瀉的效果,特別適用於脾腎虛弱、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泄、帶下過多等症狀。
- 調和藥性,避免燥性: 黃精、芡實雖滋補,但亦帶有燥性,白芍則能緩解其燥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使藥效更加溫和,更易於脾胃吸收,進而提升療效。
黃精芡實湯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功能在於滋補脾胃、增強腎氣、提升機體的抗病能力。在這個方劑中,大棗的加入具有重要的作用。大棗被廣泛應用於中醫,其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在黃精芡實湯中,大棗的存在能夠調和其他藥材的性味,使整個方劑的效果更加和諧,避免藥性過於偏頗而產生副作用。
此外,大棗也能增強方劑的營養價值,提供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促進食慾,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這在製作藥膳時尤其重要,因為黃精和芡實本身恰好具有滋陰潤燥和利水的特性,因此搭配大棗,可以使整體的功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療效。因此,大棗在黃精芡實湯中扮演著調和藥效、增強滋補和促進消化的多重角色,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黃精芡實湯中加入太子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氣:太子參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養陰、益脾生津之效。與黃精、芡實等滋陰補腎藥物配伍,可加強補益氣血、滋養腎陰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2. 和胃健脾:太子參亦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緩解黃精、芡實等藥物可能帶來的脾胃虛弱之弊,使藥效更易於發揮,並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負擔。
黃精芡實湯中加入佩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化痰止咳:佩蘭性微寒,味辛,入肺、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黃精芡實湯以補脾益腎為主要功效,而佩蘭的加入,可以輔助健脾利濕,進一步增強補益效果,同時對於脾濕痰濁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也能起到改善作用。
- 清熱解毒:佩蘭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黃精芡實湯清熱利濕,減少藥物副作用,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精芡實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專治「脾陰不足之中消證」。中消屬消渴病之一,主因脾陰虧虛,津液輸布失常,症見多食易飢、口渴煩熱、形瘦乏力、舌紅少苔等。脾陰虛則運化失職,胃火偏亢,故以滋養脾陰、補土伏火為要。此方著眼於脾陰匱乏,有別於脾胃氣虛或陽虛之證,乃補陰潤燥之劑。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君藥:黃精、芡實
- 黃精(15克):甘平質潤,入脾、肺、腎經,為補益脾陰之要藥。其性平和,滋而不膩,能填補脾陰虧耗,兼益腎精,助土生金。
- 芡實(30克):甘澀平,歸脾、腎經,功擅健脾固澀,與黃精相伍,既補脾陰又防津液流失,尤宜中消之津隨熱泄。
臣藥:山藥、太子參
- 山藥(15克):甘平,補脾肺之陰,兼固腎精,助黃精、芡實增強滋養之力,且能健脾助運,防滋膩礙胃。
- 太子參(30克):微苦甘平,補氣生津,性較黨參輕清,適合陰虛夾虛熱之證,益氣而不燥,助脾陰生化。
佐藥:白芍、大棗
- 白芍(15克):酸甘微寒,養血斂陰,柔肝緩急,可制肝木過亢以防乘脾(土虛木乘),間接護脾陰。
- 大棗(7枚):甘溫補中,與白芍配伍,酸甘化陰,輔助滋養陰血,兼調和藥性。
使藥:佩蘭葉
- 佩蘭葉(6克):辛平芳香,醒脾化濕,佐制諸滋補藥之壅滯,使補而不滯,契合脾「喜燥惡濕」之性。
治療原理
本方以「甘淡平補」為主軸,避辛燥苦寒,重在:
- 滋陰潤脾:黃精、山藥、太子參直補脾陰,恢復運化之功。
- 固攝津液:芡實、白芍收斂固澀,防精微外泄。
- 調和肝脾:白芍柔肝,佩蘭醒脾,疏瀉中寓調理,使補益之力專注於中焦。
全方補瀉兼施,靜中寓動,契合脾陰虛夾雜內熱之病機,故能解中消之煩渴燥熱,復脾胃之升降樞機。
傳統服藥法
黃精15克,芡實30克,山藥15克,白芍15克,大棗7枚,太子參30克,佩蘭葉6克。
補脾陰。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使用。
- 本方不宜在脾胃實熱、腹脹便秘者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精芡實湯, 出處:《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學》引冷柏枝方。 組成:黃精15g,芡實30g,山藥15g,白芍15g,大棗7枚,太子參30g,佩蘭葉6g。 主治:補脾陰。主治:脾陰不足的中消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