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囟法

塗囟法

TU XIN FA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腎經 25%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頭,作為中藥方劑中重要的成分之一,其獨特的藥理特性使其在多種中醫治療中發揮關鍵作用。首先,烏頭具有強烈的祛風散寒功效,常用於治療關節疼痛、風濕病等症狀,能有效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引起的身體不適。此外,烏頭中的主要成分,如烏頭鹼,對於刺激神經系統有明顯的影響,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的運動能力,這使其在風濕性關節炎及其他類似疾病的治療中受到青睞。需要注意的是,因其毒性,使用烏頭必須謹慎,且最好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綜上所述,烏頭在中藥方劑中被廣泛應用,主要是由於其獨特的祛風散寒及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應對多種病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塗囟法」方劑中包含「蕓苔子」,主要源於其溫陽散寒的藥性。

蕓苔子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肺化痰、散寒止痛、消腫止痛等功效。囟門為頭部重要穴位,與腦部、五臟六腑密切相關。孩童囟門未閉,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導致頭風、頭痛、鼻塞等症狀。

因此,將「蕓苔子」加入「塗囟法」方劑中,可以溫陽散寒,驅散頭部寒邪,達到治療頭風、頭痛、鼻塞等病症的效果。同時,其消腫止痛的功效也能緩解囟門周圍的疼痛和腫脹。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塗囟法」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塗囟法」主治「小兒天釣驚風」。天釣驚風為古代兒科急症,屬驚風範疇,表現為突然昏厥、肢體抽搐、目睛上視(如魚鉤上仰),多因風熱、痰火或肝風內動所致。小兒囟門未合,藥力可透過薄弱的囟門滲透入裡,直接作用於腦竅,達到熄風開竅、清熱鎮驚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麝香:辛溫走竄,能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穿透力極強,助藥力直達病所。
    • 薄荷葉:辛涼疏散,清利頭目,緩解風熱上攻之頭面緊繃、目睛上視。
    • 蠍尾、蜈蚣(均去毒):蟲類藥善搜風止痙,專治驚風抽搐,破除經絡風痰。
    • 牛黃:苦涼清心豁痰,涼肝熄風,針對熱極生風之神昏譫語。
    • 青黛:鹹寒清肝瀉火,解毒涼血,協同平抑肝風。
    • 熟棗肉:調和諸藥為膏,兼顧護脾胃,緩和蟲類藥峻烈之性。
  2. 外用原理

    • 囟門給藥:小兒囟門未閉,皮膚薄嫩,藥膏透過此處吸收,避開口服藥物對脾胃的負擔,尤其適合嬰兒急症。
    • 溫熨助滲:以火炙手頻熨貼藥處,借助溫熱之力促進血行,增強藥效發揮,助麝香等透竅之品深入病位。
    • 協同熄風:全方以蟲類藥直折肝風,麝香開竅,牛黃、青黛清熱,薄荷輕揚宣散,共奏「內風外透、痰熱下泄」之效。
  3. 對應病機
    「天釣驚風」多因小兒臟腑嬌嫩,外感風邪或內生痰熱引動肝風。此方集中治標,以熄風止痙為先,輔以清熱開竅,符合急則治標原則。外治法避免小兒拒藥,尤適於病情危急時快速緩解痙攣。

三、小結
此方設計體現中醫「內病外治」思維,針對小兒生理特點(囟門未閉、肝常有餘),以峻藥截風、香藥通竅,結合物理溫熨強化療效。其組方邏輯緊扣「風、熱、痰、驚」四大病機,體現古代醫家對急症處理的靈活與實效。

傳統服藥法


麝香1字,薄荷葉半字,蠍尾(去毒,為末),半錢,蜈蚣末1字,牛黃末1字,青黛末1字。上同研,用熟棗肉劑為膏,新綿上塗勻。
貼囟上,四方可出1指許。火上炙手頻熨。100日內外小兒可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塗囟法,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二。 組成:草烏(炮)、芸苔子各等分。 主治:小兒天釣驚風。

塗囟法,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麝香1字,薄荷葉半字,蠍尾(去毒,爲末)半錢,蜈蚣末1字,牛黃末1字,青黛末1字。 主治:小兒100日內發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