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涼驚丸中添加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鬱:鬱金味苦辛,性涼,具有清熱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小涼驚丸主治心脾鬱熱所致的驚悸、失眠、心煩、胸悶等症狀,鬱金的清熱解鬱作用,可緩解心脾鬱熱,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 活血化瘀:鬱金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改善心血循環,有助於消除心悸、胸悶等症狀。
因此,小涼驚丸中添加鬱金,能有效發揮其清熱解鬱、活血化瘀的作用,達到治療心脾鬱熱所致的驚悸、失眠等症狀的效果。
小涼驚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小涼驚丸主要針對心火亢盛,肝火上炎導致的驚悸、失眠、煩躁等症狀,黃連能有效清心火,使心神安定,緩解症狀。
- 解毒止痛:黃連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小涼驚丸中加入黃連,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痛苦。
小涼驚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芒硝性寒,味鹹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熱邪內蘊、心煩不安、神志恍惚等症狀,芒硝可以有效清熱解毒,平息心火,改善症狀。
- 通腑導滯:芒硝還有通利二便、消積導滯的功效。對於熱邪鬱結於腸胃,導致腹脹便祕的患者,芒硝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解除便祕,進而改善整體症狀。
因此,小涼驚丸中加入芒硝,可以起到清熱瀉火、通腑導滯的雙重作用,有效治療熱邪內蘊所致的心煩不安、神志恍惚、腹脹便祕等症狀。
小涼驚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方面的功效:
- 疏肝理氣: 木香味苦辛,性微溫,入脾、胃、肝經。其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驚悸不安、心煩失眠等症狀,這對於因肝氣鬱結而引起的驚癇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健脾和胃: 木香還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促進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提高機體的抵抗力,從而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減少驚厥發生的機會。
因此,小涼驚丸中加入木香,既能疏肝理氣,緩解驚悸不安,又能健脾和胃,增強機體抵抗力,共同作用於治療驚癇病症。
小涼驚丸方中加入藿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具有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小涼驚丸主治小兒暑熱感冒,常伴有發熱、咳嗽、嘔吐、腹瀉等症狀,藿香可有效解表散寒、化濕止嘔,緩解這些不適。
- 行氣解鬱: 藿香不僅能解表化濕,同時還有行氣解鬱的作用。小兒暑熱感冒,往往伴有心煩氣悶、食慾不振等症狀,藿香能疏肝理氣,行氣解鬱,有助於改善兒童精神狀態。
因此,小涼驚丸方中加入藿香,可有效緩解小兒暑熱感冒的各種症狀,是該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涼驚丸方劑中含有龍膽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龍膽草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之功效,可針對因心火亢盛、肝火上炎所導致的驚悸、失眠、煩躁等症狀,起到清熱降火、安神定志的作用。
- 利濕退黃: 龍膽草亦有清熱利濕的功效,可治療濕熱蘊結於膽,導致的黃疸、目黃等症狀。
綜上所述,小涼驚丸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利用其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的功效,以治療因心火、肝火或濕熱所引起的驚悸、失眠、煩躁、黃疸等症狀。
小涼驚丸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鎮驚止痙: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對於熱毒入絡、肝風內動所致的驚癇抽搐,可起到清熱瀉火、平肝息風的作用。
- 通絡止痛,活血化瘀:全蠍還具有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阻絡、氣血瘀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全蠍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因此,小涼驚丸中加入全蠍,可以有效地治療熱毒入絡、肝風內動所致的驚癇抽搐,以及風寒濕邪阻絡、氣血瘀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涼驚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驚熱恍惚,四肢抽掣,潮熱昏迷,乍熱乍醒,或爲驚怪所觸而致,陽證驚癇」,其病機核心在於 熱極生風、痰熱擾神。具體表現如下:
- 驚熱恍惚、潮熱昏迷:痰熱內蘊,上擾心神,致神志不寧,兼見潮熱(多屬肝膽或心經鬱熱)。
- 四肢抽掣:熱極生風,肝風內動,筋脈失濡而攣急。
- 陽證驚癇:病性屬陽、熱、實,證見 sudden發病、面赤躁動、痰鳴氣粗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涼肝定驚
- 黃連、龍膽草:苦寒直折心肝之火,黃連清心熱,龍膽草瀉肝膽實火,共解驚熱之源。
- 牙消(芒硝):咸寒軟堅,導熱下行,通腑瀉熱,使火隨屎降。
- 鬱金(皂角水浸):皂角祛痰開竅,鬱金行氣解鬱,涼血破瘀,協同清心肝之熱。
2. 化痰開竅,息風止痙
- 全蠍:搜風通絡,息風止痙,專治抽搐驚癇。
- 雄黃、麝香、朱砂(為衣):雄黃辟穢化痰,麝香開竅醒神,朱砂鎮心安神,增強鎮驚止搐之效。
- 金銀箔:重鎮降逆,安神定志,抑肝陽上亢。
3. 理氣化濕,調和中焦
- 木香、藿香:芳香化濕,行氣醒脾,防苦寒傷胃,兼化痰濕之源。
- 麵糊為丸:緩和藥性,護胃氣,延長藥效。
4. 隨證加減引經藥(見原方後註)
- 風痰驚熱加麻仁、防風、蟬退:潤燥息風,疏風透熱。
- 夜啼加灶心土:溫中和胃,安神鎮靜。
- 天釣、盤腸氣痛用鈎藤:平肝息風,解痙止痛。
綜合機理
此方以 清熱瀉火為主,輔以化痰開竅、息風鎮驚,標本兼顧:
- 治本:黃連、龍膽草清心肝之火,牙消通腑瀉熱,從根源去熱驚。
- 治標:全蠍、麝香、朱砂等急則治標,止搐開竅。
- 調和:木香、藿香理氣化濕,防涼藥傷中,體現「治驚需調氣」思路。
適用證候特點
- 陽熱體質:面赤唇紅、煩躁易驚、痰黃黏稠、尿赤便乾。
- 外邪引動內熱:如驚恐刺激(驚怪所觸)或外感化熱,誘發肝風痰熱。
此方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展現中醫「清熱、化痰、息風、開竅」四法並行的驚癇治療典範。
傳統服藥法
鬱金2個(用皂角水浸),黃連5錢,牙消5錢,木香5錢,藿香5錢,龍膽草5錢,全蠍6個。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雄黃、麝香、朱砂、金銀箔為衣。
每服50丸。風痰驚熱,用麻仁、防風、蟬退;潮熱,桃、柳枝;鎮驚,薄荷、燈心;夜啼,燈心、薄荷、灶心土;盤腸、釣氣、天釣,,鈎藤、吐,藿香;瀉,木瓜、陳皮;白痢,白薑、粟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涼驚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涼驚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鬱金2個(用皂角水浸),黃連5錢,牙消5錢,木香5錢,藿香5錢,龍膽草5錢,全蠍6個。 主治:驚熱恍惚,四肢抽掣,潮熱昏迷,乍熱乍醒,或爲驚怪所觸而致,陽證驚癇。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