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潤煎

四潤煎

SI RUN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2.8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22%
脾經 20%
大腸經 14%
心經 8%
腎經 6%
胃經 6%
肝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潤煎方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火麻仁性味甘平,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四潤煎為潤燥止咳之方,常用於肺燥津傷、咳嗽痰少、便祕等症。火麻仁的加入可助於潤滑腸道,促進排便,緩解便祕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潤肺止咳之效。
  2. 滋陰潤燥:火麻仁含豐富的油脂,具滋陰潤燥之效,可以滋養肺陰,緩解肺燥咳嗽。四潤煎中,其他藥材如沙參、麥冬等也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火麻仁的加入可增強滋陰潤燥的作用,使療效更佳。

四潤煎中加入黑芝麻,主要原因有二:

一、滋陰潤燥:黑芝麻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養血烏髮的功效。其富含維生素E、亞油酸等營養物質,有助於改善因燥熱引起的皮膚乾燥、口乾舌燥、頭髮乾枯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滋陰潤燥藥物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二、補益肝腎:黑芝麻可補益肝腎,改善肝腎虛損導致的頭昏眼花、腰膝酸軟、頭髮早白等症狀。四潤煎常用於治療因肝腎陰虛所致的燥熱病症,加入黑芝麻可增強補益肝腎的效果,使治療更為全面。

四潤煎方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潤腸通便: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四潤煎以潤燥通便為主要功效,桃仁能幫助潤滑腸道,促進排便,解決便祕問題。

二、活血化瘀: 桃仁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對於因血瘀導致的便祕、痔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四潤煎中加入桃仁,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之效,更有效地改善便祕症狀。

四潤煎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疏風散熱、透疹止癢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消腫止癢等作用。四潤煎以潤燥止咳為主要功效,但同時兼顧疏風解表,以防外邪入侵加重病情。荊芥的加入,可輔助疏散肺熱,減輕咳嗽,同時可預防風寒感冒等外邪入侵,使治療更全面。此外,荊芥也能促進汗液排出,有助於體內濕熱的排解,進一步增強潤燥止咳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四潤煎」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四潤煎」主治老年大便閉澀不通,其特點為針對高齡體虛、陰血不足、腸道失潤所致的乾結便秘。老年人氣血虛弱,津液不足,加上腸道傳導功能衰退,易見大便艱澀難行。此方以「潤下」為核心,通過滋養陰血、潤滑腸道以通便,而非峻下攻伐,適於虛性便秘。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火麻仁(研,浸取汁)

    •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胃、大腸經。
    • 作用:富含油脂,能潤腸通便,滋養腸道。
    • 方義:為君藥,直接潤燥滑腸,針對腸燥津枯之便秘。
  2. 芝麻(研,水浸取汁)

    • 性味歸經:甘平,歸肝、腎、大腸經。
    • 作用:補益精血,潤燥通便。
    • 方義:輔助火麻仁增強潤腸之力,兼能滋養肝腎,改善老年陰血虧虛之本。
  3. 桃仁(去皮尖)

    • 性味歸經: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
    • 作用: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 方義:老年人氣血運行不暢,易瘀滯阻礙腸道,桃仁既能潤腸,又能活血,助通便之效。
  4. 荊芥穗(炒)

    • 性味歸經:辛微温,歸肺、肝經。
    • 作用:祛風解表,輕宣升散。
    • 方義:炒用減其發散之力,取其「升清降濁」之性,調節氣機升降,助腸道傳導。
  5. 入鹽少許

    • 作用:鹽性鹹寒,能軟堅散結,引藥入腎,兼潤燥通閉。

配伍思維與整體作用

  • 潤燥為主:火麻仁、芝麻為核心,直接滋潤腸道,增液行舟。
  • 兼顧氣血:桃仁活血以助腸道蠕動,荊芥穗調氣機升降,共解「氣滯血瘀」之阻。
  • 標本兼治:潤腸通便治其標(便秘),滋養陰血調其本(津虧血少),符合老年虛性便秘的病機。

總結:四潤煎通過「潤、行、調」三方略,以柔和之性解決老年陰虛腸燥之便秘,體現中醫「增水行舟」及「通補結合」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火麻仁1盞(研,浸取汁),芝麻半盞(研,水浸取汁),桃仁1兩(去皮尖),荊芥穗(炒)1兩。
入鹽少許,同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老年人大便乾燥、排便困難的情況。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服用後,大便通暢後應及時停藥,以免引起腹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潤煎,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火麻仁1盞(研,浸取汁),芝麻半盞(研,水浸取汁),桃仁1兩(去皮尖),荊芥穗(炒)1兩。 主治:老年大便閉澀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