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荊芥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熱,解表散邪: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邪之效。對於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荊芥可起到清熱解表、宣肺止咳之效。
- 利咽消腫,止咳平喘: 荊芥亦可利咽消腫,對於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嗽氣喘等,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荊芥在加味荊芥散中起到疏風解表、利咽止咳的作用,是該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味荊芥散中加入桃仁,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功效。配合荊芥散中其他藥物,可有效改善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的肢體麻木、疼痛、腫脹等症狀。
- 消腫止痛:桃仁亦能消腫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關節腫痛、肌肉痠痛,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加強整體療效,促進病患康復。
加味荊芥散中添加五靈脂,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方向相契合。
荊芥散原方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而五靈脂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此外,五靈脂還能消腫止痛,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局部疼痛和腫脹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加味荊芥散中加入五靈脂,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味荊芥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本方主治「產後血暈」屬「血瘀兼感風邪」之證,其證候特徵可分三層剖析:
1. 瘀血內阻:腹痛拒按、少腹硬痛、心下滿急、舌帶青色、脈澀,皆為瘀血停滯胞宮、阻礙氣機之象。產後惡露不暢,瘀血上沖,故見神昏口噤、時發昏悶。
2. 風邪外襲:頭暈痛、微寒熱、無汗、脈浮緩,提示風邪客表,營衛失和。風性上擾,加重眩暈。
3. 病機關鍵:風邪與瘀血互結,表裏同病,需表裏雙解——外疏風邪以開玄府,內化瘀血以通胞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四藥配伍,體現「祛風解表—活血化瘀—引藥達所」三法並行:
1. 炒荊芥(3錢)
- 性辛微溫,歸肺肝經,為本方君藥。
- 對外:辛散透表,輕揚疏散風邪,解除頭痛寒熱。
- 對內:其性入血分,能散血中之風,且炒用減其辛散之性,增其理血之功,善治產後血暈。
2. 桃仁(3錢)
- 苦甘平,入心肝大腸經,為化瘀要藥。
- 破血行滯,潤燥滑腸,針對少腹硬痛、拒按等瘀結實證,與荊芥一散一破,共除風瘀相搏之病根。
3. 五靈脂(3錢)
- 甘溫氣腥,專入肝經血分。
- 炒用行血止血,既能助桃仁化瘀止痛,又可防產後崩漏,具「通中寓止」之妙。其與桃仁協同,強化逐瘀之力,尤擅治療心下滿急之瘀阻氣逆證。
4. 薺菜(3錢)
- 甘淡微涼,歸肝脾經,為方中佐使。
- 一則利肝和中,緩解腹痛;二則其性輕清,能引藥入胞宮,兼防化瘀藥過燥傷陰。民間驗方多用治崩漏、產後出血,暗合「化瘀不忘護正」之旨。
三、全方治療原理
此方以「疏風解表」為標,「活血化瘀」為本,表裏同治:
- 氣血並調:荊芥宣通衛氣,桃仁、五靈脂疏通血絡,使風邪外散、瘀血內消。
- 動靜相兼:五靈脂與薺菜一溫一涼,既防風藥辛燥,又制化瘀傷正,契合產後「多虛多瘀」之體質特點。
結論
加味荊芥散緊扣「風瘀交阻」病機,藥簡力專,使表邪解而瘀血化,升降復常則暈痛自除,體現中醫「通因通用」之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炒荊芥3錢, 桃仁3錢, 五靈脂3錢, 薺菜3錢。
化瘀祛風。
水煎,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荊芥散,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炒荊芥3錢,桃仁3錢,五靈脂3錢,薺菜3錢。 主治:化瘀祛風。主治:産後血暈,血瘀又感風邪,頭暈且痛,時或昏悶,微有寒熱,無汗,腹痛拒按,少腹硬痛,心下滿急,神昏口噤,舌略帶青,苔薄白,脈浮緩而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