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散

四平散

SI PI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7)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0%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膽經 20%
肝經 20%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平散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四平散主治濕熱下注、小便澀痛、淋漓不盡等症,黃柏可有效清熱除濕,利尿通淋,改善患者的症狀。
  2. 解毒止癢: 黃柏亦具解毒止癢之功,可治療濕疹、瘡瘍等皮膚病。四平散若兼有皮膚濕疹或瘙癢等症狀,黃柏可發揮其止癢作用,改善患者的皮膚狀態。

總之,黃柏在四平散中扮演著重要的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的角色,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治療濕熱下注、小便澀痛等症狀。

四平散中包含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收斂止血之功效。四平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膽礬能清熱解毒,消散濕熱,達到治療效果。
  2. 收斂止癢: 膽礬具有收斂止癢的作用,可以減少皮膚的滲出,緩解瘙癢症狀。對於一些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膽礬可以起到很好的止癢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頭并耳內膿水」,即頭皮或耳道內因濕熱蘊結、瘡瘍潰爛所致的滲液或化膿性疾病,可能涵蓋濕瘡、黃水瘡(類似現代膿皰瘡)、耳瘡等症狀。其應用特點強調辨別瘡面乾濕狀態:濕性滲液多用「乾藥」(散劑直接外敷吸濕),乾性結痂則用「濕藥」(麻油調敷潤澤),體現中醫外治「乾濕分治」的辨證思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柏:苦寒燥濕,清解熱毒。針對濕熱瘡瘍,能抑制局部炎症,減少滲液。
  2. 血丹(鉛丹):傳統外用收斂生肌藥,可殺蟲止癢、拔毒斂瘡,協助瘡面乾燥癒合。
  3. 膽礬(硫酸銅):解毒蝕瘡、收濕殺蟲。其金屬離子具抗菌作用,對化膿性感染有效。
  4. 煙膠(煙燻牛圈沉積物):民間驗藥,推測含焦油類成分,可能具吸附、殺蟲之效,協同他藥加強燥濕止癢。

配伍特點
全方以「清熱燥濕」為核心,結合「解毒殺蟲」與「收斂生肌」。

  • 抗菌消炎:黃柏、膽礬抑制病原微生物,減輕感染。
  • 物理去濕:血丹、煙膠吸附滲液,促進瘡面乾燥。
  • 局部刺激:膽礬與煙膠可能輕度刺激患處,加速壞死組織脫落。

外治機理推論
此方的組成反映古代對「濕熱成膿」的直觀理解:以礦物藥(血丹、膽礬)直接收斂瘡毒,動植物藥(黃柏、煙膠)調和濕熱。麻油調敷既能潤燥,亦可作為賦形劑延緩藥效釋放,符合「瘡瘍久不收口」的治療需求。其「極細末」要求,旨在增加藥物接觸面積,提升療效。

傳統服藥法


黃柏、血丹、膽礬、煙膠(在牛圈內買帶黑色者)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
先剃頭髮,後用麻油調和末藥敷上,3-4次即愈;瘡乾者,用濕藥;瘡濕者,用乾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四平散, 出處:《良方合壁》卷下。 組成:黃柏、血丹、膽礬、煙膠(在牛圈內買帶黑色者)各等分。 主治:頭並耳內膿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