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塊膏

PI KUA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蕙怡堂方》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8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熱 (1.4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胃經 15%
肝經 15%
腎經 15%
大腸經 7%
心經 7%
心包經 7%
脾經 7%
膀胱經 7%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心包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痞塊膏是一種常用的中藥外用膏劑,主要用於消腫止痛、行氣解鬱。其組成中包含花椒,主要是因為花椒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

首先,花椒含有揮發油,如花椒醛和胡椒鹼,這些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效果,有助於減輕局部的疼痛和腫脹。其次,花椒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能夠幫助改善局部的血流,增加新陳代謝,促進損傷組織的癒合。此外,花椒的辛辣特性能提升皮膚的感覺,對於痛症部位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進一步達到止痛效果。

總體而言,花椒在痞塊膏中的使用,既能夠發揮其消腫止痛的功效,又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改善氣滯血瘀的情況非常有效,從而提升整個方劑的療效。

痞塊膏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其含有豐富的鞣酸,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此外,五倍子還具有消腫生肌的功效,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痞塊消散。

因此,五倍子在痞塊膏中起到收斂止痛、消腫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痞塊症狀。

主治功效


痞塊膏方劑功效分析

根據《惠直堂經驗方》記載,痞塊膏主治食積、痞脹等症。其組成藥物為花椒、五倍子及少許鉛粉、麝香,並以麻油為基劑熬製成膏藥外敷。我們可從其組成藥物的功效來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及功效分析:

  • 花椒: 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痛、散寒除溼、殺蟲止癢的功效。在痞塊膏中,花椒主要發揮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食積引起的痞脹,往往伴有寒邪凝滯,花椒的溫熱之性可以溫通經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五倍子: 性澀,味酸。具有收斂固澀、止汗止血、斂肺止咳的功效。在此方中,五倍子的作用可能與其收斂作用有關,可以起到一定的止痛和消腫作用,輔助花椒溫中行氣。

  • 鉛粉: 古方中使用鉛粉,其毒性較強,需謹慎看待。古方中可能利用其一定的收斂、燥濕作用,但現代醫學已不建議使用,其具體機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 麝香: 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作用。少量麝香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活血通絡效果,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消腫止痛。

  • 麻油: 麻油具有潤滑、軟化肌膚的作用,作為基劑,可以使藥物更容易滲透皮膚,並起到保護傷口的功效。

二、治療原理推測:

痞塊膏治療食積、痞脹的原理,可能主要在於溫中行氣,活血消腫。花椒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是方劑的主要藥物。五倍子輔助收斂,麝香活血通絡,共同作用於患處,以達到消散痞塊,緩解疼痛的目的。麻油則作為賦形劑,利於藥物吸收。鉛粉的作用目前尚需進一步考證,但現代醫學並不建議使用。

三、總結:

痞塊膏為傳統古方,其治療食積、痞脹的臨牀經驗已得到一定的驗證。但方劑中包含鉛粉等毒性成分,現代臨牀應用需謹慎,並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本分析基於古方文獻及藥物本身的功效進行推測,其具體機理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傳統服藥法


川椒49粒(開口者),五倍子7粒(整者)。
上用真麻油4兩,熬枯去滓,入鉛粉2兩,收成膏,離火入麝香1錢,攪勻。
攤貼患處。
婦女須候經淨貼之。否則不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痞塊膏,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大黃1兩,朴消1兩。 主治:痞塊。

痞塊膏, 出處:《蕙怡堂方》卷四。 組成:川椒49粒(開口者),五倍子7粒(整者)。 主治:食積,痞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