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箸頭散
XIAO ZHU T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七十五引《施圓端效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箸頭散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收斂止瀉的作用。針對小兒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白礬能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止痛。
- 清熱解毒: 白礬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症,如瘡瘍、濕疹等。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箸頭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急咽喉腫閉」,屬中醫「喉風」「喉痹」範疇,特點為急性發作、咽喉腫痛閉塞,甚至影響呼吸吞咽。古代醫家選用此方,乃針對痰熱壅塞咽喉、氣機驟閉之急症,以局部外治直達病所,速取吐涎之效,開宣閉塞。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核心:
- 生白礬(未經煅製的明礬),性寒酸澀,歸肺、肝、脾經,傳統外用具「劫痰、開閉、解毒」之效。
- 劫痰:白礬強烈收斂燥濕,能使痰涎水分凝結,形成刺激性反應,促痰涎排出。
- 開閉:箸頭沾粉點咽喉,物理刺激黏膜,結合白礬化學刺激,引發嘔吐反射,使痰涎隨吐而出,氣道得通。
- 解毒:其寒性可清局部熱毒,抑制腫脹。
- 生白礬(未經煅製的明礬),性寒酸澀,歸肺、肝、脾經,傳統外用具「劫痰、開閉、解毒」之效。
配伍與用法精髓:
- 單用生白礬且「為細末」,取其藥性峻烈、粒子細小易附著黏膜,增强局部刺激。
- 「箸頭點咽喉內」為關鍵:古代以竹箸(筷子)蘸藥粉直接觸及咽喉腫閉處,結合白礬的化學刺激與箸頭的物理刺激,雙重作用引吐,符合「其高者因而越之」(《內經》)的治則,通過吐法急開閉塞。
治療原理總結:
- 此方屬「急則治標」之法,透過驟然刺激咽喉,引發排痰反應,迅速緩解腫閉。符合古人對急症「閉者宜開」的處理邏輯,尤其適用於痰熱膠結、壅滯咽喉之實證,吐後痰涎去則氣道通,腫痛自減。
整體邏輯鏈:
急喉閉(痰熱壅盛)→ 白礬寒澀劫痰 + 箸頭點刺引吐 → 痰涎出而氣道通 → 腫閉緩解。
此方體現古代「簡、便、驗」的急症外治理念,以單藥之力配合巧妙用法,取速效於頃刻。
傳統服藥法
生白礬。
上為細末。
箸頭點咽喉內。吐涎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箸頭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五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生白礬。 主治:急咽喉腫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