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牛丸

附牛丸

FU NI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2.9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為附牛丸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之效。附牛丸常用於治療陽虛寒症,附子可溫補脾腎陽氣,驅散體內寒邪,改善患者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
  2. 助藥力: 附子性溫,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深入體內,增強藥效。附牛丸中含有其他寒涼藥材,如牛膝、生地等,附子可協同這些藥材,溫和地發揮其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劑「附牛丸」中包含「黑牽牛」,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瀉下通便: 黑牽牛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附牛丸主要用於治療便祕、積食等症狀,黑牽牛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達到通便的目的。
  2. 消腫散結: 黑牽牛還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可以治療腹脹、腹痛等症狀。附牛丸中的其他藥材,如牛膝、黃芪等,也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黑牽牛的加入可以增強其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附牛丸主治「腳氣」及「跌打閃挫腰痛不可忍者」,其功效核心在於「溫通散寒、逐水消腫、行氣止痛」。

  1. 腳氣:此處所指為中醫「腳氣病」,多因寒濕壅滯經絡、氣血不通所致,症見足脛腫痛、麻木沉重。方中附子溫陽散寒,黑牽牛瀉水通絡,二者合用可化濕消腫、通利關節。
  2. 跌打閃挫腰痛:此屬氣滯血瘀、經絡閉阻之證,尤其針對「半邊腰疼」加減,顯示其重視「寒熱並調、升降相因」之法。生附子與炮附子同用,既溫腎助陽,又散寒止痛;黑牽牛炒製與生用並行,既可逐瘀,又能行氣利水,共奏疏通經絡、緩解急痛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附子(炮)

    • 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為「回陽救逆第一品」。炮製後毒性減而溫腎陽、散寒止痛力強,尤擅治療寒濕痹阻之痛證。
    • 針對腰痛,附子能溫通十二經,逐經絡中沉寒痼冷,改善氣血凝滯。
  2. 黑牽牛(炒製或生用)

    • 性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具瀉水通便、消痰逐飲之功。炒後寒性稍減,偏重下行氣機、利水消腫;生用則瀉下力峻,兼能破血消積。
    • 與附子配伍,形成「寒熱互制」:附子之熱制牽牛之寒,防其傷陽;牽牛之瀉助附子行散,使寒濕從二便出。
  3. 方劑配伍特點

    • 溫下結合:附子溫陽化氣,牽牛通利水道,共除寒濕停聚。
    • 動靜相宜:附子固守元陽,牽牛走而不守,一溫一通,推動氣血運行。
    • 半生半炮之妙:針對偏側腰痛,生附子散寒力猛,炮附子溫守持久;生牽牛破瘀,炒牽牛利濕,體現「隨證動態調整」思想。
  4. 酒引藥勢

    • 以酒送服,助藥力上行下達,增強溫通血脈、行藥勢之效,尤適痹痛。

【結論】
附牛丸以「溫陽瀉濁」為法,通過附子與黑牽牛的相反相成,解決寒濕瘀閉之痛證。其組方簡峻,針對「急痛」「實證」而設,展現中醫「相反為用」「動態平衡」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附子半兩(炮,去皮臍),黑牽牛(瓦上炒令乾)。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如半邊腰疼,只用黑牽牛瓦上焙乾一半,附子炮一半,余一半生用,不去皮,共為末,如前法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腰骶痛前列腺炎腳氣病慢性腎衰竭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附牛丸,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四。 組成:附子半兩(炮,去皮臍),黑牽牛(瓦上炒令乾)。 主治:腳氣,或跌打閃挫,腰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