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淘散
QI T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施圓端效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七淘散]的組成中,包含[硫磺],因為硫磺具有強效的解毒消腫作用。硫磺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其具有解毒消腫的功能,有助於緩解由熱毒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硫磺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引發副作用。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七淘散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活血化瘀:五靈脂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七淘散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五靈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傷勢恢復。
二、止痛止癢:五靈脂亦具有止痛止癢的功效,可減輕跌打損傷所致的疼痛和瘙癢,使患者更快適服。
七淘散中包含滑石,主要原因在於滑石的藥性與方劑功效相輔相成。
滑石性滑潤,味甘淡,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滑利竅道、解毒止痛的功效。七淘散主治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淋瀝澀痛,或尿血、尿頻、尿痛等症。滑石可以清利濕熱,促進小便通暢,緩解尿道炎症,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滑石性滑,能潤滑腸道,有助於排出體內毒素,配合其他藥物,更有利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淘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霍亂,吐瀉不止」,屬中醫急症範疇。古代醫家認為霍亂多因陰陽乖逆、清濁相干,導致氣機升降失司,發為上吐下瀉。小兒臟腑嬌嫩,氣化未充,驟感穢濁或飲食不節,易致脾胃運化失常。七淘散能「去浮穢、調陰陽」,透過特殊炮製法(淘洗七次)與藥物配伍,旨在安定中焦、分利濕濁、降逆止瀉。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舶上硫黃(1兩)
- 性熱,有毒,傳統用於「助命門火、通陽氣」。在此方中,其「熱性」可能被滑石與淘洗法所制約,轉而發揮溫陽化濕、降逆止嘔之效。硫黃內服可「鎮逆氣」,針對吐瀉過度導致的中焦虛冷,能暖胃固脫。
五靈脂(2兩)
- 為寒號蟲糞便,性溫味甘,主入肝經血分。其作用於此方有三:
- 行氣化瘀:霍亂吐瀉劇烈者,易氣滯血瘀,五靈脂能疏通氣血,防「亂後留瘀」。
- 和胃降濁:其溫性可佐硫黃之熱,協同止嘔,且能化脾胃濕滯。
- 為寒號蟲糞便,性溫味甘,主入肝經血分。其作用於此方有三:
滑石(3兩)
- 性寒味甘,為利濕要藥。此方重用滑石,意義在於:
- 分利陰陽:滑石質重沉降,能清利濕熱從小便出,與硫黃一升一降,調和吐瀉後之陰陽逆亂。
- 制約毒性:其寒性可緩和硫黃燥熱之性,淘洗法更進一步減毒,使全方趨於平和。
- 性寒味甘,為利濕要藥。此方重用滑石,意義在於:
配伍邏輯與治療思路
- 硫黃(熱)+滑石(寒):寒熱並用,既溫中散寒,又清利濕濁,符合霍亂「寒熱錯雜」病機。
- 五靈脂(行氣)+硫黃(鎮逆):一動一靜,調暢氣機而防耗散,針對吐瀉後氣機紊亂。
- 滑石(利濕)+淘洗法:透過反覆淘去浮油(穢濁),強化「去濁留清」之效,直指病源。
全方作用核心
以「通陽利濕、降濁止瀉」為綱,透過特殊炮製法減毒存效,使硫黃熱性不致助火,滑石寒性不傷中陽,五靈脂疏通防瘀,共奏調和陰陽、安定中焦之效。此方體現古人「去性存用」的配伍智慧與應對急症的創新思路。
傳統服藥法
舶上硫黃1兩,五靈脂2兩,滑石3兩。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漿水浮油,抄藥在油上,沈下淘七次,去浮油,冷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七淘散性味辛溫,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淘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四五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舶上硫黃1兩,五靈脂2兩,滑石3兩。 主治:小兒霍亂,吐瀉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