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青鹽丸

甘草青鹽丸

GAN CAO QING Y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肺經 22%
脾經 11%
胃經 11%
腎經 11%
肝經 11%
膀胱經 11%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青鹽丸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胃黏膜等作用。青鹽性寒,甘草可減輕青鹽的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與青鹽配伍,可增強藥效。甘草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而青鹽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甘草青鹽丸方劑中加入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 大青鹽味鹹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積熱,改善便祕狀況。與甘草配伍,可緩解甘草的甘甜之性,使其更能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大青鹽性寒,能抑制甘草的溫燥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燥熱。同時,大青鹽能引導藥物下行,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草青鹽丸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大便下血」。中醫認為,便血病因可分為「遠血」(臟腑內傷出血,血色暗黑)與「近血」(肛腸局部出血,血色鮮紅)。甘草性甘平,能補脾益氣、緩急和藥;青鹽(即未精製的粗鹽)鹹寒,入腎經,傳統用於涼血、解毒。二者配伍,推測其適應證為「脾虛不攝」或「血分有熱」所致的輕症便血,尤其偏重於中焦氣弱兼見血熱者。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甘草的作用

    • 《神農本草經》載甘草「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尰,解毒」,其甘緩之性可補脾益氣,脾統血功能得健則血不外溢。
    •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甘草所含甘草酸苷具有抗炎、修復黏膜作用,或能改善腸道出血。
  2. 青鹽的配伍意義

    • 青鹽鹹寒,傳統用於「涼血潤燥」(《本草備要》),其性下行,可能引藥入下焦,清泄腸道血分伏熱。
    • 鹽的滲透作用在古代被認為能「軟堅散結」,或協助甘草藥效達至病所。
  3. 製丸邏輯

    • 以鹽水煉甘草末為丸,既利用鹽的「引經」作用,又緩和甘草滋膩之性。梧桐子大小的丸劑,適合久服緩圖,符合「慢性便血需漸調」的治療思路。

潛在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可能通過「甘緩補脾以攝血,鹹寒清熱以固陰」的雙向調節,針對「脾虛夾熱」型便血。脾氣得補則統血有力,血熱得清則出血自止,適合輕症或病後調理。若屬濕熱下注或實火迫血所致的急重症便血,單用此方恐力有不逮。

傳統服藥法


甘草1斤,青鹽4兩。
將甘草研細末,用滾水衝入青鹽,將青鹽水煉甘草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早晚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甘草青鹽丸, 出處:《醫學從眾錄》卷二。 組成:甘草1斤,青鹽4兩。 主治:大便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