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助散
SHEN Z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寒 (0.42)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大腸經 25%
心經 12%
肝經 12%
膽經 12%
脾經 12%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助散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消積: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驅蟲殺蟲的功效。神助散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消等症,檳榔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利於食物消化吸收,起到消積行氣的作用。
- 降逆止嘔: 檳榔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有較好的療效。神助散中常與其他具有降逆止嘔功效的藥材配合使用,以增強其治療效果。
神助散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寒,性燥,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神助散用於治療熱毒內蘊、發熱煩躁、口乾舌燥、咽喉腫痛、腹痛泄瀉等症狀,黃連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患者不適。
- 瀉火除煩:黃連能清瀉心火,消除心煩、失眠等症狀,同時也可降胃火,緩解口渴、口臭等。神助散針對熱病導致的心煩、神志不清、失眠多夢等症狀,黃連的瀉火除煩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患者安神定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助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療「瘻瘡,十餘年不癒」,瘻瘡指瘡口久潰不癒、形成竇道或瘻管之症,多因氣血虧虛、濕熱瘀毒纏綿所致。古代醫家認為,此類頑疾或與「蟲蝕」相關,如《普濟方》記載以活鱔魚吸引瘡中白蟲,反映當時對感染性瘻瘡與寄生蟲關聯之觀察。
二、組成藥物與邏輯推理
檳榔
- 性味苦辛溫,歸胃、大腸經,傳統功效為殺蟲消積、行氣利水。
- 《本草綱目》載其能「治諸瘡、長肌肉」,現代研究顯示其含生物鹼(如檳榔鹼),具驅蟲、抗菌作用,或針對瘻瘡中潛藏之寄生蟲或細菌感染。
黃連
- 性味苦寒,歸心、肝、胃經,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要藥。
- 《神農本草經》言其主「熱氣目痛,腸澼腹痛」,現代藥理證實黃連素(小檗鹼)對多種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有抑制作用,可減瘡瘍濕熱毒邪。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內服外用結合」為特色,分三層次作用:
- 殺蟲祛邪:檳榔殺蟲,黃連清解濕毒,合用以除瘻瘡潛伏之蟲毒濕熱。
- 外引蟲毒:活鱔魚外敷法似「蟲引蟲」之理,利用鱔魚腥氣吸引瘡中寄生蟲(或壞死組織),配合竹針貫穿形成物理吸附,重複操作以淨化瘡面。
- 生肌愈瘡:黃連消炎止血、檳榔行氣活血,二者研末外敷可促瘡口癒合。
四、配伍思維
二藥一溫一寒,檳榔辛散開泄、黃連苦降收斂,共奏「通因通用」之效。針對瘻瘡「濕毒蘊結-氣血瘀滯-蟲蝕為患」之病機,先祛邪後扶正,體現「去腐生新」的治療邏輯。
總括,神助散以簡藥峻攻為法,結合奇特外治術,反映古代對頑瘡「蟲毒」病因之獨特認知與實踐智慧。
傳統服藥法
檳榔、黃連(去須)。
上為末,先用活鱔魚1條,擲於地,侯鱔困盤屈,以竹針5-7枚貫之。覆瘡。良久取視,當有白蟲數10如針著鱔上,取去復覆之,如此5-6度即已,用藥量多少復之。
《普濟方》本方用檳榔、黃連各等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神助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檳榔、黃連(去須)。 主治:瘻瘡,十餘年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