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抓散

停抓散

TING ZHU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3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大腸經 22%
脾經 15%
肝經 12%
腎經 10%
肺經 5%
心經 2%
膽經 2%
三焦經 2%
小腸經 2%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8-19

方劑組成解釋

停抓散中含有硫磺,主要源於其殺菌止癢之功效。

硫磺性味辛溫,具有殺菌解毒燥濕等作用。其對皮膚癬菌、真菌等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皮膚真菌的生長繁殖,從而達到止癢、消炎、止痛的功效。

此外,硫磺還可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皮炎等因濕氣引起的皮膚病也有較好的療效。

停抓散中加入蕪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止癢消腫: 蕪荑性涼,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之功效。對於因濕熱、蟲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蕪荑可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殺蟲止癢: 蕪荑中含有揮發油、脂肪酸等成分,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由寄生蟲感染引起的皮膚瘙癢,蕪荑可以有效殺滅寄生蟲,從而達到止癢的效果。

因此,停抓散中加入蕪荑,可有效發揮其止癢消腫、殺蟲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停抓散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皮膚濕熱引起的瘙癢、腫痛、瘡瘍等症狀。
  2. 軟堅散結,通利關節: 芒硝還能軟堅散結,通利關節,對於因濕熱瘀阻引起的關節疼痛、腫脹,也有較好的療效。

停抓散中加入芒硝,能有效改善皮膚濕熱、瘙癢、腫痛等症狀,並起到消腫止痛、軟堅散結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停抓散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殺菌止癢: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殺菌止癢的功效。對於因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股癬、腳癬等,蛇牀子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長,緩解瘙癢症狀。
  2. 燥濕止癢:蛇牀子性燥,能有效去除體內濕氣,對於因濕氣重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蛇牀子能起到燥濕止癢的作用,改善病症。

因此,停抓散中加入蛇牀子,可以有效地殺菌止癢,改善皮膚病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停抓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毒邪侵襲而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消除炎症,達到止癢止抓的效果。
  2. 瀉火止痛: 黃連還具有瀉心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心火上炎導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黃連能清心火、瀉脾火,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因此,停抓散中加入黃連,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有效治療因濕熱、毒邪侵襲或心火上炎引起的皮膚病症。

停抓散方劑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止癢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因寒濕凝滯、血脈瘀阻導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吳茱萸能有效緩解。
  2. 驅風止痙: 吳茱萸還具有一定的驅風止痙作用,對於因風寒襲膚、經脈不通引起的皮膚痙攣、麻木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停抓散中加入吳茱萸,不僅能有效止癢止痛,還能驅風止痙,對於治療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效果。

停抓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呼吸疾病。其組成中包含藜蘆,這是由於藜蘆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藜蘆的性味為苦、寒,入肺經,對於因熱邪困阻所致的咳嗽和痰多有良好的療效。

藜蘆的主要成分如藜蘆鹼,具備開痰通絡的特性,能有效減少肺部的黏稠痰液,幫助呼吸道通暢。此外,藜蘆在古代醫學典籍中被多次記載,歷史悠久,證明瞭其在治療呼吸系統疾病中的重要性。

然而,使用藜蘆時需要謹慎,因其有毒性,需依據中醫師的指導搭配適當的解毒藥材,以達到安全有效的療效。總之,藜蘆的加入使停抓散在治療上更加針對性,增強了方劑的療效。

「停抓散」中加入檳榔,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驅蟲止癢: 檳榔性溫,味苦辛,具有驅蟲止癢的功效。對於因蟲咬、濕疹、癬症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檳榔能有效驅除寄生蟲,減輕瘙癢。
  2. 消積化滯: 檳榔具有消積化滯的作用,能促進消化,減少腸胃積滯。對於因脾胃不和、飲食不節引起的皮膚瘙癢,檳榔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腸胃功能,從而減輕瘙癢症狀。

總而言之,檳榔在「停抓散」中主要發揮驅蟲止癢、消積化滯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皮膚瘙癢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停抓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疥瘡瘙癢」,疥瘡為傳統中醫所述寄生蟲(疥蟎)侵襲皮膚所致,以劇烈瘙癢、丘疹、水皰為特徵。方名「停抓」直指其緩解搔抓之效,符合外敷劑型直接作用患處之特點,屬「殺蟲止癢、清熱燥濕」之治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殺蟲攻毒為主

    • 硫黃、蕪荑仁、蛇床子:硫黃為傳統疥瘡要藥,殺蟲燥濕;蕪荑仁能殺蟲消積,《本草綱目》載其治疥癬;蛇床子除濕殺蟲,三者協同直擊疥蟎。
    • 鰍魚(泥鰍)炙用:民間外用多取黏滑之性以斂瘡,或利用其蛋白質焦化後形成保護膜,可能輔助緩解皮膚刺激。
  2. 清熱燥濕為輔

    • 黃連、剪草:黃連清熱解毒,剪草(或指茜草科植物,有涼血止癢之效)助清血分濕熱,針對瘙癢紅腫。
    • 焰消(硝石):外用清熱散腫,與硫黃配伍可增強殺蟲之效。
  3. 行氣止痛佐助

    • 吳茱萸、檳榔:吳茱萸辛熱散寒濕,檳榔行氣破滯,二者可能透過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減輕濕鬱化熱之癢痛。
  4. 引藥透膚

    • 藜蘆:有毒但外用可殺蟲止癢,其刺激性或有助藥性滲透,然需謹慎用量。
    • 生麻油調敷:油劑既能潤澤皮膚,又可作為載體使藥粉黏附患處,延長作用時間。

綜論
此方以殺蟲藥為核心,結合清熱、燥濕、行氣之品,形成「攻毒—清熱—調氣」三重機制。其設計符合古代對疥瘡「蟲濕熱互結」之病機認知,外敷局部直接作用,避免內服毒性風險。然部分藥材(如硫黃、藜蘆)具刺激性,需依皮損情況調整使用。

傳統服藥法


硫黃(別研)1分,蕪荑仁1分,剪草1分,焰消(別研)1分,蛇床子1分,黃連(去須)1分,吳茱萸(炒)1分,藜蘆1分,檳榔1枚(炒),鰍魚1條(炙熟,去骨)。
上為細末。
生麻油調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停抓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硫黃(别研)1分,蕪荑仁1分,剪草1分,焰消(别研)1分,蛇床子1分,黃連(去須)1分,吳茱萸(炒)1分,藜蘆1分,檳榔1枚(炒),鳅魚1條(炙熟,去骨)。 主治:疥瘡瘙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