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抓散

TING ZHU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31)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大腸經 22%
脾經 15%
肝經 12%
腎經 10%
肺經 5%
心經 2%
膽經 2%
三焦經 2%
小腸經 2%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停抓散中含有硫磺,主要源於其殺菌止癢之功效。

硫磺性味辛溫,具有殺菌解毒燥濕等作用。其對皮膚癬菌、真菌等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皮膚真菌的生長繁殖,從而達到止癢、消炎、止痛的功效。

此外,硫磺還可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皮炎等因濕氣引起的皮膚病也有較好的療效。

停抓散中加入蕪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止癢消腫: 蕪荑性涼,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之功效。對於因濕熱、蟲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蕪荑可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殺蟲止癢: 蕪荑中含有揮發油、脂肪酸等成分,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由寄生蟲感染引起的皮膚瘙癢,蕪荑可以有效殺滅寄生蟲,從而達到止癢的效果。

因此,停抓散中加入蕪荑,可有效發揮其止癢消腫、殺蟲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停抓散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皮膚濕熱引起的瘙癢、腫痛、瘡瘍等症狀。
  2. 軟堅散結,通利關節: 芒硝還能軟堅散結,通利關節,對於因濕熱瘀阻引起的關節疼痛、腫脹,也有較好的療效。

停抓散中加入芒硝,能有效改善皮膚濕熱、瘙癢、腫痛等症狀,並起到消腫止痛、軟堅散結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停抓散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殺菌止癢:蛇牀子性溫,味辛,具有殺菌止癢的功效。對於因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股癬、腳癬等,蛇牀子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長,緩解瘙癢症狀。
  2. 燥濕止癢:蛇牀子性燥,能有效去除體內濕氣,對於因濕氣重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蛇牀子能起到燥濕止癢的作用,改善病症。

因此,停抓散中加入蛇牀子,可以有效地殺菌止癢,改善皮膚病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停抓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毒邪侵襲而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消除炎症,達到止癢止抓的效果。
  2. 瀉火止痛: 黃連還具有瀉心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心火上炎導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黃連能清心火、瀉脾火,達到止癢止痛的效果。

因此,停抓散中加入黃連,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有效治療因濕熱、毒邪侵襲或心火上炎引起的皮膚病症。

停抓散方劑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止癢止痛: 吳茱萸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因寒濕凝滯、血脈瘀阻導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吳茱萸能有效緩解。
  2. 驅風止痙: 吳茱萸還具有一定的驅風止痙作用,對於因風寒襲膚、經脈不通引起的皮膚痙攣、麻木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停抓散中加入吳茱萸,不僅能有效止癢止痛,還能驅風止痙,對於治療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效果。

停抓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呼吸疾病。其組成中包含藜蘆,這是由於藜蘆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藜蘆的性味為苦、寒,入肺經,對於因熱邪困阻所致的咳嗽和痰多有良好的療效。

藜蘆的主要成分如藜蘆鹼,具備開痰通絡的特性,能有效減少肺部的黏稠痰液,幫助呼吸道通暢。此外,藜蘆在古代醫學典籍中被多次記載,歷史悠久,證明瞭其在治療呼吸系統疾病中的重要性。

然而,使用藜蘆時需要謹慎,因其有毒性,需依據中醫師的指導搭配適當的解毒藥材,以達到安全有效的療效。總之,藜蘆的加入使停抓散在治療上更加針對性,增強了方劑的療效。

「停抓散」中加入檳榔,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驅蟲止癢: 檳榔性溫,味苦辛,具有驅蟲止癢的功效。對於因蟲咬、濕疹、癬症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檳榔能有效驅除寄生蟲,減輕瘙癢。
  2. 消積化滯: 檳榔具有消積化滯的作用,能促進消化,減少腸胃積滯。對於因脾胃不和、飲食不節引起的皮膚瘙癢,檳榔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腸胃功能,從而減輕瘙癢症狀。

總而言之,檳榔在「停抓散」中主要發揮驅蟲止癢、消積化滯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皮膚瘙癢症狀。

主治功效


停抓散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停抓散,據《楊氏家藏方》記載,主治疥瘡瘙癢。其組成藥物及功效分析如下:

此方以疏風燥濕,殺蟲止癢為治療大法,針對疥瘡瘙癢的病機,從多個方面入手,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1. 殺蟲止癢藥:

  • 硫磺: 性溫,具有殺蟲止癢、溫陽止瀉之功效。為方中君藥,直接作用於疥蟲,殺滅病原體。古方中特別註明“別研”,意在避免硫磺粉塵吸入,降低毒副作用。
  • 蛇牀子: 性溫,具有燥濕止癢、祛風止痛之功效。與硫磺合用,增強殺蟲止癢之力,並兼顧祛風作用。
  • 檳榔: 性溫,具有消積滯、殺蟲、利水之功效。 其殺蟲作用,可輔助硫磺及蛇牀子,全面殺滅疥蟲。

2. 清熱燥濕藥:

  • 黃連: 性寒,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止瀉之功效。疥瘡常伴有濕熱之邪,黃連可清泄濕熱,防止邪氣內陷。
  • 吳茱萸: 性溫,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吐之功效。方中選用吳茱萸,並註明“炒”,一方面降低其辛燥之性,避免刺激皮膚;另一方面,炒制後可更好地發揮其溫中止痛的作用,緩解瘙癢帶來的疼痛感。

3. 其他輔助藥物:

  • 蕘荑(蕪荑仁): 具有消癥解毒,燥濕止帶之功效。輔助清熱解毒,促進瘡瘍的消退。
  • 芒硝(焰硝): 具有清熱軟堅,涼血解毒之功效。可能因其清熱瀉下作用,幫助清除體內濕熱,但需注意用量,避免過度寒涼。
  • 藜蘆: 具有通便、利水、解毒之功效。其毒性較強,用量需謹慎,可能在方中起到引藥下行,促進毒邪排出之作用。

4. 方中佐藥:

  • 鰍魚(炙熟去骨): 古方中加入鰍魚,可能具有滋陰潤燥,輔助治療的作用。其炙熟去骨,更利於藥物吸收及減少副作用。

綜上所述,停抓散方劑通過多種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殺蟲止癢,清熱燥濕的治療目的。方中寒溫並濟,燥濕潤燥兼顧,體現了古代醫家辨證施治的智慧,但需注意各藥物的劑量及配伍關係。 方中藥物作用機理,部分涉及古代醫學理論,現代藥理學尚需進一步研究闡明。

傳統服藥法


硫黃(別研)1分,蕪荑仁1分,剪草1分,焰消(別研)1分,蛇床子1分,黃連(去須)1分,吳茱萸(炒)1分,藜蘆1分,檳榔1枚(炒),鰍魚1條(炙熟,去骨)。
上為細末。
生麻油調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停抓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硫黃(别研)1分,蕪荑仁1分,剪草1分,焰消(别研)1分,蛇床子1分,黃連(去須)1分,吳茱萸(炒)1分,藜蘆1分,檳榔1枚(炒),鳅魚1條(炙熟,去骨)。 主治:疥瘡瘙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