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璞散

鼠璞散

SHU P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脾經 12%
心包經 12%
小腸經 12%
心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鼠璞散方中使用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瀉火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鼠璞散針對的是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大黃可清熱瀉火,使熱毒得以排出,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二、活血化瘀: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患處的代謝,有利於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瘀滯導致的口腔炎症,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鼠璞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專治「金傷出血」,即金屬利器或創傷所致之皮肉破損出血,然強調適用於「受傷非殊絕者」,意指傷勢較淺、未傷及臟腑或大血管之輕微外傷。其功效以「止血生肌」為核心,藉外敷促使傷口癒合,屬民間簡便急救方。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鼠璞(小鼠初生未出毛者)

    • 古代醫家取「以皮治皮」「血肉有情之品」之思維,認為幼鼠體柔嫩而未經塵濁,其血肉可促進皮膚修復。《本草綱目》雖未明載幼鼠藥效,但提及鼠類可「療瘡瘍」,推測取其活血清熱、生肌斂瘡之效。
    • 現代角度看,幼鼠組織或含生長因子等成分,可能刺激局部組織再生,然具體機轉仍需考證。
  2. 古壙石灰(大黃炒製後研用)

    • 石灰經煅燒後具吸濕收斂之性,可直接吸附創面滲液,促使血液凝固。傳統常用生石灰止血(如「桃花散」),此處以「古壙石灰」取其陳久燥烈之性減緩,避免過度刺激。
    • 配伍大黃炒製,則借大黃涼血化瘀之效,既可拮抗石灰之燥熱,又能清解創口潛伏之熱毒,防其化膿。去大黃後留其藥性,而減其苦寒對傷口之礙。

配伍用意與作用機理

  • 二藥共搗為泥,陰乾後研粉,既能保持藥性乾燥(利於止血),又使質地細膩易於貼敷。
  • 石灰之收澀與幼鼠之生肌相輔,一者速止其血,一者長養其肉,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則。此方反映古代「簡便驗廉」之傷科外治理念,結合礦物與動物藥之協同效應。

總括
鼠璞散以「止血—生肌」為軸心,透過動物藥之濡養與礦物藥之收斂,達成創面修復。其組方思路體現古人觀察自然物性與人體應答之直觀智慧,然於現代臨床需進一步驗證其安全性與適用情境。

傳統服藥法


鼠璞(小鼠初生,未出毛者)、古壙石灰(研細,大黃炒,去黃用)。
上合搗如泥,陰乾,更研細。
敷傷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鼠璞散, 出處:《醫林纂要》卷十。 組成:鼠璞(小鼠初生,未出毛者)、古圹石灰(研細,大黃炒,去黃用)。 主治:金傷出血,受傷非殊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