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皁角刺丸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是利用皁莢的刺,也就是「皁角刺」,而非皁莢果實本身。
皁角刺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止痛、消腫排膿、活血化瘀的功效。其藥用價值主要體現在其對風濕痺痛、癰疽腫毒、跌打損傷等病症的治療效果。
因此,皁角刺丸中加入皁角刺,是為了利用其藥性,達到治療特定疾病的目的。
皁角刺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解表: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皁角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搭配防風能更好地散寒解表,緩解因風寒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 助藥力達表: 防風能引藥物上行,有助於皁角刺的藥力到達表層,更加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病症。
因此,防風在皁角刺丸中起到了疏風解表、助藥力達表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全面。
皁角刺丸中加入槐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槐花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輔助皁角刺清熱解毒,緩解因濕熱、血熱引起的瘡瘍、腫痛、出血等症狀。
2. synergism: 槐花與皁角刺在藥理上具有協同作用,槐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助於皁角刺的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療效。
皁角刺丸中加入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皁角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而蛇牀子則以燥濕殺蟲、溫腎壯陽著稱。二者配伍,既能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又能溫腎助陽,共同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陰部瘙癢、帶下、濕疹等症。
- 藥性互補,緩解副作用:皁角刺性寒,單獨使用易傷陽氣,而蛇牀子性溫,能溫陽補腎,與皁角刺配伍,可緩解其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害,更安全有效。
皁角刺丸中包含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皁角刺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解毒的功效。與皁角刺配伍,可加強皁角刺的燥濕止癢作用,並增強其抗菌消炎的效果,有助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
- 防止皁角刺過於燥烈: 皁角刺性燥,過量使用容易引起燥熱傷陰。白礬的寒涼之性可以中和皁角刺的燥烈,避免其副作用,使藥物使用更安全有效。
皁角刺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相輔相成:白蒺藜性平味辛,善於疏肝解鬱,行氣止痛。與皁角刺同為解毒消腫之品,且白蒺藜能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皁角刺的藥效發揮,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 緩解副作用:皁角刺性寒,若單獨使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腹痛便溏等副作用。白蒺藜性平,能中和皁角刺的寒性,減輕其對脾胃的刺激,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皁角刺丸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皁角刺擅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而槐角則以涼血止血、清熱瀉火著稱。兩者配合,既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又可輔助止血消腫,對於治療濕熱蘊結、瘡瘍腫痛等症狀,相輔相成,效果更佳。
- 藥性互補,緩和藥性:皁角刺性味辛溫,使用過量可能引起燥熱,槐角則性涼味甘,具有清熱瀉火之效。將槐角加入方劑,可以有效緩和皁角刺的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溫,從而達到藥性平和、副作用更小的效果。
皁角刺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散寒,祛風止痛: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引起的疼痛。皁角刺本身也具備消腫止痛之效,二者結合,可加強祛風止痛的效果,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腰腿疼痛等症狀。
- 配合皁角刺,促進藥效發揮:羌活的辛溫之性,可促進皁角刺的藥效發揮,使之更有效地消腫止痛,並且可緩解皁角刺的寒涼之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負面影響。
皁角刺丸中加入露蜂房,是取其清熱解毒與消腫止痛的功效,與皁角刺消腫排膿、活血止痛的特性相輔相成。
露蜂房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作用可協助皁角刺消滅炎症,而消腫止痛則能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
同時,露蜂房與皁角刺配合,可增強其消腫排膿效果,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皁角刺丸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皁角刺擅長消腫止痛,但對於濕熱引起的疼痛效果有限。五倍子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收斂止瀉,能有效抑制濕熱,與皁角刺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療效。
- 降低毒性,確保安全: 皁角刺本身帶有小毒性,五倍子的收斂作用可以有效減輕皁角刺的毒性,使藥效更安全可靠。此外,五倍子也能緩解皁角刺的刺激性,使藥物更易於服用。
皁角刺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消積導滯: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滯通便之效。皁角刺亦有消腫排膿、行氣通便之功。兩者協同,可增強消積導滯之效,用於治療積滯內阻、腹痛便祕等症。
- 活血化瘀: 枳殼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皁角刺則以其消腫排膿、活血止痛的特性,與枳殼相輔相成,增強活血化瘀效果,適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角刺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痔痛而復癢」,即痔瘡伴有明顯疼痛及瘙癢症狀。古籍記載其用法強調內服(丸劑)與外治(熏洗)結合,透過苦楝根煎湯送服丸藥,並以白礬水澆洗肛門,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推測其針對濕熱下注、風邪蘊結所致的痔瘡腫痛瘙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材與分工
- 攻毒消腫、透膿散結:
皂角子(燒存性)為君藥,其性辛溫,燒存性後增強收斂止血之效,兼能攻毒散結;蜂房炒焦後減其毒性,助皂角子攻毒消痔。 - 祛風止癢:
防風、羌活祛風勝濕,蛇床子燥濕止癢,白蒺藜疏風活血,四者協作緩解肛周風邪蘊結之瘙癢。 - 清熱涼血、收斂止血:
槐花、槐角子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枯白礬、五倍子收澀斂瘡,固脫消腫。 - 行氣導滯:
枳殼炒用寬腸下氣,助濕熱瘀滯從內疏通,符合「氣行則血行」之理。
- 攻毒消腫、透膿散結:
組方特點與協同效應
- 標本兼顧:集「清熱祛濕(槐花、槐角)、祛風止癢(防風、蒺藜)、收斂固脫(白礬、五倍子)」於一方,既能緩解局部症狀(痛癢出血),又能調理腸道濕熱病機。
- 外治配合:白礬外用收斂燥濕,熱童便(古人認為具清熱解毒之效)增強局部清潔,與內服藥形成「內消外斂」之勢。
三、推理擴展功效
除古籍明確記載的痔痛癢外,從藥物配伍可推測,此方對以下病機相關病證或有一定效果:
- 濕熱下注型肛周疾患:如輕度脫肛、肛周濕疹。
- 風熱蘊結之皮膚癢症:若調整外用比例,可能適用於其他皮膚瘙癢(需辨證)。
此方體現了中醫「風能勝濕」「苦能燥濕」的治療思路,透過多層次用藥,針對痔瘡「濕、熱、風、瘀」複合病機。
傳統服藥法
皂角子2兩(燒存性),防風7錢半,槐花7錢半,蛇床子3錢,白礬(枯)3錢,白蒺藜(炒,去刺)3錢,槐角子3錢,羌活半兩,蜂房(炒焦)5分,五倍子5分,枳殼(炒)。
上為末,醋調綠豆粉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以苦楝根煎湯送下。仍用熱童便入白礬末澆洗肛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皂角刺丸, 出處:《醫統》卷七十四。 組成:皂角子2兩(燒存性),防風7錢半,槐花7錢半,蛇床子3錢,白礬(枯)3錢,白蒺藜(炒,去刺)3錢,槐角子3錢,羌活半兩,蜂房(炒焦)5分,五倍子5分,枳殼(炒)。 主治:痔痛而復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