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勝丸

必勝丸

BI SHE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五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18%
脾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4%
三焦經 3%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必勝丸中包含鯽魚,主要源於其藥性與功效:

  1. 補脾益氣:鯽魚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健脾開胃的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為方劑中重要的補益藥材。
  2. 利水消腫:鯽魚亦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緩解水腫等症狀。此功效在治療水腫等病症時發揮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鯽魚在必勝丸中扮演着補脾益氣、利水消腫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必勝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驅邪消腫。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主要是因為雄黃的化學成分含有砷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殺菌和抗菌作用。中醫理論認為,雄黃能夠清熱解毒,特別適用於內熱或外感引起的毒邪。

在古代文獻中,雄黃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癀瘡、癰腫等皮膚病,有助於化膿和排毒。此外,雄黃的溶解性使其能有效幫助其他藥材的功效發揮,增加整體方劑的治療效果。然而,雄黃含有砷,使用時需謹慎,遵循適當的劑量和使用方法,避免毒性反應。因此,雖然雄黃在中醫中有其獨特的療效,但在現代應用中需要注意其安全性。

「必勝丸」中含有「硇砂」的組成,在傳統醫學觀點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邪辟穢:硇砂性寒毒烈,具強力殺菌、消炎作用,可有效抑制外邪入侵,驅除體內病邪,尤其適用於寒濕痺痛、皮膚病、頑固性感染等疾病。
  2. 活血化瘀:硇砂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阻滯等症狀具一定療效。

然而,硇砂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必勝丸中包含蜈蚣,主要原因如下:

  1. 通絡止痛: 蜈蚣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如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蜈蚣可起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2. 解毒散結: 蜈蚣還具有解毒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疔瘡腫毒等。其毒性較強,但在方劑中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則可發揮其解毒散結之效。

必勝丸中加入蓬莪朮,主要原因如下:

  1. 消積化滯: 蓬莪朮性溫,味辛苦,具有消食積、化瘀滯、行氣止痛之功效,能有效解決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腹痛等症狀,提升藥方整體的消積化滯作用。
  2. 理氣止痛: 蓬莪朮能理氣解鬱,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胸悶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同時,其還具有一定抗炎作用,可改善由炎症引起的疼痛。

因此,蓬莪朮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必勝丸消食化積的功效,還能輔助理氣止痛,全面提升藥方治療效果。

必勝丸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對於一些熱毒熾盛、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梔子能有效清熱解毒,起到緩解作用。
  2. 利濕退黃:梔子性寒,能利濕退黃,對於濕熱鬱積、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梔子能起到利濕退黃、通淋排石的功效。

因此,必勝丸方劑中加入梔子,旨在通過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必勝丸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積化滯: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散結之效。對於飲食積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皁莢能促進消化,緩解腹痛,達到消積化滯的效果。
  2. 潤腸通便:皁莢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對於腸胃積滯、便祕不通者,皁莢可起到潤腸通便、排毒消積的作用。

因此,必勝丸方劑中加入皁莢,旨在利用其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必勝丸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具有多種功效,其組成中包含蓖麻子。蓖麻子又稱蓖麻,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潤腸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這種藥材富含蓖麻油,對於改善腸道功能和促進消化有積極的影響。因此,將蓖麻子納入必勝丸中,主要是為了增強其通便效果,特別適用於那些因腸道不暢而引起的症狀。

此外,蓖麻子也有抗炎、抗菌的特性,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毒素,促進新陳代謝,這對於調理身體、提升整體健康狀態至關重要。在集成其他藥材的協同作用下,蓖麻子能夠提升必勝丸的療效,使其在治療某些疾病時更加有效。因此,蓖麻子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方劑的功效,也彰顯了中醫理論中「方中有方」的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必勝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必勝丸主治「瘰癧」(淋巴結結核或慢性炎症性腫塊),強調對於病程長短(「不以年深日近」)及不同病灶形態(如腦後兩側小結節串聯成簇,或伴隨「癆瘵」即肺結核兼腹內腫塊)均具療效。此方針對「痰瘀互結」與「毒聚成癧」的病機,屬古代外科消癰散結的重劑。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核心攻毒藥組

  • 鯽魚燒灰合雄黃、硇砂
    鯽魚燒炭存性,取其「走竄軟堅」之性;雄黃(硫化砷)燥濕解毒,硇砂(氯化銨)腐蝕化瘀,三藥協作直攻瘰癧堅硬之核心,現代可解譯為破壞異常增生物結構。
  • 全蜈蚣、皂角、蓖麻子
    蜈蚣「以毒攻毒」通絡散結,皂角豁痰開竅,蓖麻子(含毒蛋白)刺激局部促膿潰,三者共推「痰毒外泄」之勢。

2. 輔助活血消癥藥

  • 蓬莪朮(蓬朮):破血行氣,針對腹內瘀塊,與梔子清熱瀉火相配,防血瘀化熱。
  • 梔子、黃明膠:梔子涼血解毒,黃明膠(阿膠基質)於峻猛藥中護陰血,避免攻伐太過。

3. 外引與賦形藥

  • 精羊肉膏合輕粉、人乳
    「羊肉煮膏」為古代「血肉有情」載體,輔輕粉(汞化合物)殺蟲攻毒,人乳(含免疫球蛋白)調和藥性。此設計可能藉汞劑局部腐蝕作用,結合蛋白質緩釋藥效。
  • 朱砂衣
    鎮心安神,兼防腐增效,並利用其硫化汞成分延緩藥效釋放。

治療原理推論

必勝丸結合三層作用:

  1. 腐蝕潰膿(雄黃、硇砂、輕粉)→ 直接破壞病灶組織
  2. 滌痰通絡(皂角、蜈蚣、蓖麻)→ 促進病理產物代謝
  3. 活血托毒(莪朮、羊肉、人乳)→ 改善微循環並調節免疫

其「丸劑緩攻」形式與「晨服溫酒送下」的用法,體現古代對頑症「漸消緩散」的治療策略,避免過度刺激引發「毒邪走散」。全方側重「毒邪外透」,符合瘰癧「成膿則吉,內陷則凶」的傳統外科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鯽魚1個(去腸肚並子,入雄黃1粒雞子大、硇砂1錢,在腹內,仰安魚於炭火上燒煙盡,取出以全蜈蚣1條、蓬朮半兩、梔子5個、皂角2挺並燒、蓖麻子5個去皮,燈上燒,更用黃明膠三文、皂角2挺去皮,酥炙)。
上為末。
別用皂角2挺,去皮,捶碎,以水3碗,揉汁去滓,煮精羊肉4兩爛軟,入輕粉5釐,男子乳汁半兩,同研成膏,和藥末,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10丸,侵晨溫酒送下,1日1次。至晚,下肉疙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必勝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必勝丸,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鲫魚1個(去腸肚并子,入雄黃1粒雞子大、硇砂1錢,在腹內,仰安魚于炭火上燒煙盡,取出以全蜈蚣1條、蓬朮半兩、梔子5個、皂角2挺并燒、蓖麻子5個去皮,燈上燒,更用黃明膠三文、皂角2挺去皮,酥炙)。 主治:瘰癧,不以年深日近,及腦後兩邊有小結,連後數個,兼癆瘵腹內有塊。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