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藥如神散

吸藥如神散

XI YAO RU SHE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心經 21%
肝經 17%
胃經 17%
脾經 8%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腎經 4%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雄黃在中藥方劑中常用於驅邪解毒,其成分主要為硫化物,具備抗菌與抗病毒的特性。在「吸藥如神散」的配方中,選用雄黃的原因主要是其能夠強化方劑的解毒效能。典型而言,雄黃被認為能消除內熱,對於某些由於邪毒侵襲所引起的症狀,如發熱、頭痛等,具有效果。

此外,雄黃擁有一定的安神作用,能幫助患者放鬆心情,改善睡眠質量。對於精神焦慮及緊張等狀態,雄黃亦可起到一定的舒緩作用。 然而,由於雄黃含有一定的毒性,需謹慎使用。因此在方劑中,常會搭配其他安全的藥材,以達到平衡療效的目的,確保患者的安全與治療效果。

吸藥如神散中包含款冬花,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潤肺止咳:款冬花性溫,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對於因肺燥引起的咳嗽、痰少咽乾等症狀,款冬花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二、宣肺通鼻:款冬花還具有宣肺通鼻的功效,能有效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在吸藥如神散中,款冬花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其功效,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吸藥如神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百藥之效。方中可能存在藥性偏寒、偏燥或偏烈的藥物,甘草能中和其偏性,使藥性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利用,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負擔。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芪配伍,能增強黃芪補氣固表之功;與麻黃配伍,能減緩麻黃發汗之力,避免耗傷津液。

吸藥如神散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是因為其清熱瀉火的功效。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降胃火,並能止渴生津。對於因肺熱引起的咳嗽、咯血、口乾舌燥等症狀,寒水石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同時,寒水石也能幫助降胃火,對於胃熱引起的口臭、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此外,寒水石還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毒素和廢物,對於某些泌尿系統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吸藥如神散中使用青礞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青礞石性寒,味甘鹹,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吸藥如神散旨在治療因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青礞石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消除體內熱毒,緩解病症。
  2. 化痰止咳: 青礞石亦具化痰止咳之效,可有效祛除痰液,改善呼吸道疾病的症狀。吸藥如神散若涉及呼吸道相關病症,青礞石的化痰止咳作用,可助於解除咳嗽、痰多等不適,促進病人康復。

「吸藥如神散」方中使用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消腫散結: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白附子可有效驅散寒邪,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2. 解毒散結,化痰止咳:白附子亦具解毒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痰濁瘀結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對於某些毒性較強的藥物,白附子亦可起到解毒作用。

白附子在「吸藥如神散」方中,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然而,白附子屬劇毒藥物,需遵醫囑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吸藥如神散」方劑中使用白礬,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白礬能有效清除濕氣,止癢止痛。
  2. 收斂生肌:白礬能收斂肌膚,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濕疹、瘡瘍等病症引起的破潰傷口,白礬能起到收斂生肌的作用,加速傷口恢復。

白礬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能有效發揮其燥濕止癢、收斂生肌之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功效。

吸藥如神散中加入孩兒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孩兒茶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2. 化痰止咳:孩兒茶還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對於因痰熱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孩兒茶在吸藥如神散中起着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輔助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吸藥如神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風入肺中,久嗽不癒」,意指外感風邪侵襲肺系,久咳遷延不愈之證。古代醫家認為,風邪鬱肺,可致肺氣壅滯、痰濁內阻,或化熱傷津,而見咳嗽反覆、痰黏難咯等症。此方以「燃煙吸入」之法,直達肺竅,意在宣通肺氣、祛風化痰,兼清鬱熱,尤適於慢性咳嗽或痰阻氣道之證。

組成與配伍邏輯解析

  1. 祛風化痰

    • 白附子辛溫,祛風痰、逐寒濕,擅解頭面風邪。
    • 佛耳草(鼠麴草)化痰止咳,傳統用於風寒咳嗽。
    • 煅青礞石下氣消痰,攻逐頑痰老痰。
    • 枯礬收斂化濁,燥濕化痰,兼止血。
  2. 清肺瀉熱

    • 寒水石清肺降火,除煩熱。
    • 孩兒茶清熱生津,兼收斂止咳。
    • 雄黃雖性溫,然配寒藥可辟穢解毒,古方用於痰熱壅盛之喘嗽。
  3. 溫肺止咳

    • 款冬花潤肺下氣,為治咳要藥。
    • 鵝管石溫肺化痰,治虛勞咳喘。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峻烈之性。
  4. 給藥途徑之妙

    • 全方研末燃煙吸入,借煙氣辛散之性,直入肺經,發揮「宣、消、清、斂」之效,避免口服對脾胃之刺激,尤適痰瘀膠著於肺絡者。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祛風為先,化痰為本」,結合清熱與溫化,寒溫並用,標本兼顧。風邪去則肺氣暢,痰熱消則咳嗽止。煙熏之法刺激呼吸道黏膜,或可促進痰液排出,調節氣道功能,與現代「吸入療法」概念相合。然方中雄黃、枯礬等藥具毒性,須嚴格掌握劑量及用法。

傳統服藥法


雄黃、佛耳草、鵝管石、款冬花、甘草、寒水石、青礞石(煅過)、白附子、枯礬、孩兒茶各等分。
上為細末。
紙燃燒煙,令病人吸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同名稱方劑


吸藥如神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四。 組成:雄黃、佛耳草、鵝管石、款冬花、甘草、寒水石、青礞石(煅過)、白附子、枯礬、孩兒茶各等分。 主治:風入肺中,久嗽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