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散

五子散

WU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三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20%
肝經 14%
胃經 14%
心包經 6%
大腸經 6%
腎經 6%
三焦經 4%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子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精妙,旨在治療多種疾病,尤其是與呼吸系統相關之疾患。在五子散的組成中,胡蘿蔔子(Carrot Seed)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選用自有深意。胡蘿蔔子味甘、辛,性溫,入肺經,具有良好的宣肺解表、化痰止咳之效。在臨床應用上,它能增強肺部機能,促進痰液排出,對咳嗽、氣喘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胡蘿蔔子還具有調節免疫、抗氧化等作用,可輔助改善患者整體健康狀態。在五子散的配伍中,胡蘿蔔子與其他藥材相互協同,共同發揮治療功效,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五子散中加入紫蘇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散寒,理氣止痛:紫蘇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引起的咳嗽、胸悶、腹痛等症狀,紫蘇子能有效緩解。
  2. 潤燥滑腸,通便止瀉:紫蘇子亦具有潤燥滑腸的作用,可幫助潤滑腸道,促進排便,對於因燥熱引起的便祕、腹瀉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紫蘇子在五子散中,既能疏風散寒,又能潤燥滑腸,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效果。

五子散中包含白芥子,其主要原因在於:

  1. 溫肺化痰:白芥子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效。對於寒痰阻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能起到溫肺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與五子散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加強其溫肺化痰的功效。
  2. 消食除積:白芥子亦能消食除積,對於因食積停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這與五子散中其他藥材的消食化積作用相一致,共同促進食積的消化吸收。

五子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調理腸胃、消食化積。方中之山楂,性溫味甘酸,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健胃、行氣散瘀之功。山楂內含豐富的有機酸與消化酶,能促進食物消化,特別是對油脂類食物的分解有顯著效果,故常被用於治療食滯脹滿、消化不良等症。此外,山楂還能調節血脂,對於高脂血症患者亦有益處。在五子散中,山楂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增強消化功能、消除食積的作用,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要藥。

五子散中加入香附,主要源於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辛散苦降之性,能疏肝理氣,解鬱止痛,且善於行氣止痛,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脹痛等症狀。

五子散中,以五味子、覆盆子、菟絲子、枸杞子、車前子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之品為主,香附的加入,不僅能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症狀,更能促進藥效的發揮,使其補腎固精的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五子散主治「氣膈、鼓脹、噎食」,此三者皆與「氣機壅滯」及「腸腑不通」密切相關:

  1. 氣膈:指胸膈氣機阻塞,導致吞咽困難、胸悶嘔逆,屬中醫「噎膈」範疇,多因氣滯、痰阻或津虧所致。
  2. 鼓脹:腹脹如鼓,多因氣滯、水停或血瘀,此方側重於氣滯型脹滿,可能伴隨便秘。
  3. 噎食:進食哽噎不順,類似現代食道功能障礙或胃氣上逆之症。

此方以「潤降通腑」為核心,通過潤滑腸道、降氣通滯,改善膈氣不舒、腑氣不通之證。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方中五藥皆為「仁類」或「子類」,質潤多脂,合用既能潤腸通便,又能降氣寬中,推測其治療原理如下:

1. 藥物特性

  • 火麻仁:甘平潤燥,潤腸通便,多用於津虧腸燥便秘。
  • 紫蘇子:辛溫降氣,化痰止咳,兼能潤腸,善治腸燥氣逆。
  • 松子仁:甘溫潤肺滑腸,養液息風,助通便之效。
  • 杏仁:苦辛微溫,宣肺降氣,潤腸通便,兼開宣肺氣以助肅降。
  • 蔓菁子(或芝麻):蔓菁子辛平,利水消腫;芝麻甘平,潤燥滑腸,二者皆能輔助潤下。

2. 組方邏輯

  • 潤通結合:五藥均含油脂,協同潤滑腸道,適用於「燥結型」便秘或氣滯夾燥者。
  • 降氣助通:紫蘇子、杏仁降肺胃之氣,肺氣降則腑氣通,改善氣逆噎膈。
  • 標本兼顧:既針對腸燥便秘之標,又通過降氣調暢氣機,緩解腹脹、胸膈痞滿之本。

三、推測可能功效與原理

此方主要作用於 肺、胃、大腸,通過以下機制發揮療效:

  1. 潤腸通腑:油脂類藥物軟化糞便,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型鼓脹。
  2. 降氣解郁:調節氣機升降,舒緩胸膈氣滯,減輕吞咽不暢或呃逆。
  3. 緩和滋養:對老年、產後或陰虛體質之腸燥氣滯者,尤為適宜。

四、潛在應用延伸

除傳統主治外,此方可能適用於:

  • 現代醫學的 功能性便秘、腸躁症(氣滯型)
  • 化療後或衰老相關的 消化道功能減退,見便秘、腹脹者。

五、總結

五子散以「子實類」藥物為核心,利用其脂潤降氣之性,化解氣滯與燥結並存之病機,體現中醫「腑以通為用」的治療思路,尤其適合氣機不暢兼腸燥的膈脹、噎食諸證。

傳統服藥法


火麻仁、紫蘇子、松子、杏仁(去皮尖雙仁)、蔓菁子(如無,用芝麻代之)各等分。
上搗爛,和作一處,如法研爛如泥,用密器貯存。
每次服1彈子大,稠蜜水化下;或以粥內食之尤佳,每日1次。如大便秘甚,則頻服3次。
忌燒炙、煎爆、辛熱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子散性味辛溫,有發散作用,孕婦及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大便秘結慢性肝硬化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腹部腫大吞咽障礙腹部腫大但軀體四肢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五子散,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白蘿蔔子5錢,紫蘇子5錢,白芥子5錢,山楂子1錢(去核),香附子1錢(去毛)。 主治:氣膈,鼓脹,噎食。

五子散, 出處:《醫統》卷八十七。 組成:火麻仁、紫蘇子、松子、杏仁(去皮尖雙仁)、蔓菁子(如無,用芝麻代之)各等分。 主治:年老體衰,腸臟少津,及風毒燥澀,大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