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蘿蘇散
LUO S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40%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腎經 20%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蘿蘇散中加入胡蘿蔔子,主要有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胡蘿蔔子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通便的作用。對於因濕熱引起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胡蘿蔔子能起到輔助清熱利濕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疏肝理氣: 胡蘿蔔子還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腹痛等症狀,胡蘿蔔子能起到舒肝解鬱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緩解疼痛,促進氣血運行。
因此,胡蘿蔔子在蘿蘇散中起到利水消腫、疏肝理氣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蘿蘇散中加入紫蘇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紫蘇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宣肺止咳之效。其含有揮發油,能促進呼吸道分泌,稀釋痰液,利於咳出,適合治療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
- 理氣寬中:紫蘇子亦能行氣消脹,緩解胸悶氣滯。蘿蘇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狀,加入紫蘇子,可配合其他藥材,達到理氣止咳、溫肺散寒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蘿蘇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消渴後變成水氣」**為本方主證。此處「消渴」指古代消渴病(類似今之糖尿病等代謝異常疾病),其病情進展後因氣化失司、水液代謝障礙,導致水濕停聚而形成「水氣」(如水腫、脹滿等症)。本方旨在調暢氣機、利水消脹,針對消渴病後期出現之水濕泛溢證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蘿蔔子(炒黃,3兩)
- 即萊菔子,辛甘平,歸肺、脾、胃經。
- 炒用偏降氣化痰、消食除脹,《醫林纂要》言其「行氣化痰,消積利水」。
- 本方取其降氣利水之功,疏通中焦氣滯,促進水濕下行。
紫蘇子(微炒,6兩)
- 辛溫,歸肺、大腸經。
- 功能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本草綱目》載其「治氣上逆,利膈寬腸」。
- 與蘿蔔子相配,增強降氣行水之力,兼能宣肺開鬱,調節水之上源。
桑根白皮湯送服
- 桑白皮甘寒,歸肺經,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以其煎湯調藥,可助肺氣肅降,通調水道,引水濕從小便而出。
2. 組方邏輯與配伍特點
降氣為本,調暢三焦
消渴後「水氣」形成,與肺失宣降、脾不運濕、氣機壅滯相關。二子均性降,蘿蔔子主降脾胃之氣,紫蘇子主降肺腸之氣,合而暢通上中二焦氣機。氣行則水行,水濕得以下泄。輕靈調水,不傷正氣
此方非用峻下逐水之品,而是通過微炒緩和藥性,以「細散」緩圖,適合消渴後期氣陰兩傷兼水停者,避免攻伐太過。肺脾同治,標本兼顧
消渴病本在脾腎,標在肺胃。紫蘇子兼入肺腸,蘿蔔子兼入脾胃,桑白皮佐之以瀉肺利水,共奏調肺脾、疏腸胃、利水濕之效。
3. 現代應用推論
從病因病機推測,此方可能適用於:
- 糖尿病腎病早期水腫(屬氣滯水停證)。
- 代謝性疾病伴隨的胃腸脹滿、便秘(因氣機不暢、水濕內停)。
然須結合具體脈證,辨明氣滯與水濕孰輕孰重,臨證加減。
總結
蘿蘇散以「降氣行水」為核心,透過輕宣肺氣、通調脾胃,恢復水液代謝之常,體現了「治水先治氣」的古代辨治思路。其組方簡潔,藥性平和,符合消渴病後期虛實夾雜之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蘿蔔子3兩(炒令黃),紫蘇子6兩(微炒)。
上為細散。
每服2錢,煎桑根白皮湯調下,1日3-4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蘿蘇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蘿蔔子3兩(炒令黃),紫蘇子6兩(微炒)。 主治:消渴後變成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