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神效散

瘧疾神效散

NUE JI SHEN XI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經驗各種秘方輯要》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8.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腎經 18%
胃經 18%
肝經 9%
肺經 9%
大腸經 9%
三焦經 9%
膀胱經 9%
脾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瘧疾神效散中包含蓽澄茄,乃因其具備驅除瘧疾邪氣之效。蓽澄茄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止痛、行氣散寒、殺蟲止癢之功效。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而行氣散寒之效則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抑制瘧疾邪氣的滋生蔓延。此外,蓽澄茄亦有殺蟲止癢之效,有助於清除體內寄生蟲,進一步減輕瘧疾症狀。故蓽澄茄成為瘧疾神效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以達到驅除瘧疾、恢復健康的功效。

瘧疾神效散中包含胡椒,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溫中散寒,驅除寒邪: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瘧疾常由寒邪入侵,導致脾胃虛寒,氣血運行不暢,胡椒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氣血循環,從而減輕瘧疾的發作。

二、溫陽化氣,增強免疫:胡椒能溫陽化氣,提高人體抵抗力,幫助機體抵禦外邪入侵。瘧疾患者常伴有體虛乏力,免疫力低下,胡椒可以溫補脾陽,增強免疫功能,促進機體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瘧疾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歸屬於「瘴瘧」「寒熱往來」範疇,病因多與外感瘧邪、伏於半表半裏,或脾胃濕濁內蘊相關。此方以「神效」命名,強調其針對瘧疾發作時「寒熱交作」之核心症狀的速效性,尤其適用於寒症偏重或濕濁內阻型瘧疾。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裏散寒,截瘧止痛

    • 蓽澄茄、蓽撥:均屬辛溫香燥之品,具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
      • 蓽澄茄(即山蒼子)傳統用於「驅瘴氣」,其芳香化濕、醒脾辟穢之功,能化解瘧邪夾濕之病機。
      • 蓽撥專入脾胃經,溫散中焦寒凝,改善瘧疾伴隨之脘腹冷痛、嘔逆。
    • 白胡椒:辛熱純陽,善走腸胃,與前兩藥協同強化溫裏效力,透過振奮陽氣以破除瘧邪伏匿之「陰寒環境」。
  2. 解毒辟穢,調節氣機

    • 腰黃(雄黃):為硫化物類礦物,自古視為「解毒截瘧」要藥。
      • 其性溫有毒,外敷可辟穢化濁,直接作用於經絡穴位,阻斷瘧邪深入。
      • 與諸辛溫藥搭配,形成「溫通+解毒」雙重截瘧策略。
  3. 外治給藥,直達病所

    • 選用臍眼(神闕穴)肺腑穴(推測為肺俞穴附近)為貼敷點:
      • 神闕屬任脈,為「先天氣機樞紐」,透過此穴溫補元陽、散寒化濕。
      • 背俞穴(如肺俞)能調節衛氣,強化抗邪能力,符合瘧疾「邪伏膜原」的病位特點。
    • 清涼膏藥為載體,既可緩解辛熱藥物對皮膚的刺激,又能借其「涼性」平衡內火,防止溫燥太過。

【綜合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裏散寒+解毒截瘧」為核心,透過外敷刺激特定穴位,達到以下效果:

  1. 溫通經絡:辛香藥物透皮吸收,促進氣血運行,破除瘧邪依附的「寒濕環境」。
  2. 截斷病勢:雄黃解毒與胡椒辛散合力,抑制瘧邪發作時的寒熱往來症狀。
  3. 調節臟腑:透過穴位貼敷,間接調節脾胃(中焦)與肺衛(表氣),恢復機體抗病能力。

此方設計體現中醫「內病外治」思維,尤其適合不宜內服藥物(如嘔吐劇烈)或需快速緩解症狀者,符合古代應對瘧疾急症的實用需求。

傳統服藥法


蓽澄茄1錢,蓽撥1錢,腰黃1錢,白胡椒1錢。
上為極細末,收入瓷瓶內,勿令泄氣。
用時取清涼膏藥2張,以藥少許,放膏藥中心,一貼於臍眼之中,一貼肺腑穴上,此穴在背脊骨第三節之下,第四節之上交界處便是。貼此膏,須要尖角斜式,始可對準穴道,至重者只須三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瘧疾神效散, 出處:《經驗各種秘方輯要》。 組成:蓽澄茄1錢,蓽撥1錢,腰黃1錢,白胡椒1錢。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