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益母湯

牛膝益母湯

NIU XI YI M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33%
心包經 16%
心經 16%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膝益母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牛膝性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不通而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症狀,川牛膝能有效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引藥下行,利水消腫: 牛膝益母湯中常配伍一些清熱利濕的藥物,而川牛膝的引藥下行作用,能將這些藥物引導至下焦,促進利水消腫,改善水濕停滯所致的症狀,如水腫、小便不利等。

牛膝益母湯是一個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益母草,這是因為益母草在中醫中擁有多種重要的療效。首先,益母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期不調及痛經等症狀,特別適合於婦女的健康。其次,益母草還可以促進子宮的恢復與調整,對於產後康復及產婦的乳汁分泌有明顯的幫助。再者,益母草有清熱解毒的特性,可以幫助緩解由於熱邪引起的炎症及腫痛。此外,益母草的使用也與方劑的整體配伍密切相關,它能與其他藥材 synergize,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綜合來說,益母草的加入使牛膝益母湯在治療婦科相關問題及促進產後康復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是一種值得重視的中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膝益母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子死胞門,交骨不開」,屬古代婦科難產危急之證。「子死胞門」指胎兒死於母腹,而「交骨不開」則描述產道骨縫無法擴張,導致分娩停滯。此時亟須活血化瘀以祛除死胎,兼開通產道,故方以牛膝、益母草為君,強行破血下行;後續再以人參、當歸等補氣養血,防產後虛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牛膝(三兩)

    • 性味苦酸平,歸肝腎經,專走下焦。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此處取其「逐血氣」之力,破瘀血、引死胎下行,兼鬆解交骨(骨盆)之氣滯血凝。
  2. 益母草(一兩)

    • 又名茺蔚,辛散苦泄,專入血分。
    • 《本草綱目》稱其「活血破血,調經解毒。治胎漏難產,胞衣不下」,與牛膝協同增強子宮收縮,迫死胎外出。

配伍後效應:二藥合用,以「通」為要,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催產,共破胞門瘀阻。然攻逐易耗氣血,故後續以人參補元氣、當歸川芎養血活血,佐肉桂少許溫通脈絡,使祛邪不傷正。

治療原理:此方分兩階段——

  • 先攻邪:以血分藥峻瀉瘀滯,解決「死胎滯胞」之標急;
  • 後扶正:補氣血以固本,符合「產後多虛」之生理特性,避免因攻伐過度而變生他證。

總體思路: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法,針對產科血瘀實證,先通後補,層次分明。

傳統服藥法


牛膝3兩,益母草1兩。
水煎服。
後用人參、當歸各一兩,川芎五錢,肉桂一錢,服之無變生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牛膝益母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二。 組成:牛膝3兩,益母草1兩。 主治:子死胞門,交骨不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