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貞散
NU Z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證治全書》卷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女貞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鉛丹。鉛丹,又稱為黃丹或紅丹,在古代中醫藥學中常被用作外用藥物,具有殺蟲、止血及收斂等功效。在女貞散中加入鉛丹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其收斂和殺蟲之效,用於治療皮膚病變,如濕疹、瘡癬等症狀。不過,現代醫學已知鉛丹含有鉛成分,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導致鉛中毒,對肝腎功能造成損害,因此在使用時需謹慎,並應遵從專業醫師指導,控制用量與使用頻率,以避免不良反應發生。對於現代中醫臨床應用而言,會更傾向於尋找鉛丹的安全替代品,以確保療效同時保障患者健康安全。
女貞散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宣肺降氣的功效。
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擅長宣通肺氣,化解痰濁。對於肺氣虛弱,痰多咳嗽,氣喘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女貞散主要用於治療肝腎陰虛,頭暈目眩,耳鳴腰痠,鬚髮早白,口乾舌燥等症。而紫菀的加入,可以幫助宣肺降氣,化解痰濁,使藥效更佳,有助於改善肝腎陰虛所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女貞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面色如塵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澤,或起大小黑斑與面膚相平」,屬面部皮膚黯沉、黑斑、枯槁無光澤之證。古人認為此類病機可能與「風邪滯絡」「血瘀濁凝」或「肺失清肅」相關,導致濁陰上泛、氣血不榮於面,形成晦暗之色。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黃丹(鉛丹)
- 性味辛微寒,傳統用功為「解毒生肌,燥濕斂瘡」,外用多治瘡瘍潰爛。然此方內服,取其「沉降濁陰」之力,推測古人用以沉降面部滯留之濁邪,兼有輕度活血散結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消積聚」)。惟需注意,鉛丹性沉,過用恐傷正氣,故配伍他藥制衡。
紫菀
- 性溫味苦辛,歸肺經,傳統以「潤肺下氣、化痰止咳」為主效。此方取其「宣通肺氣」之功,因肺主皮毛,肺氣宣肅則濁陰得降,皮毛得清;另《神農本草經》言紫菀可「去蟲毒」,推測古人或藉其疏通血絡、化解皮膚濁滯之能,助黃丹引濁下行。
三、方劑配伍邏輯
- 一升一降,調暢氣機:紫菀性升,宣肺氣以開鬱滯;黃丹性沉,降濁陰以除垢膩。二者相配,使肺氣宣發肅降有序,濁邪不滯於面。
- 通絡去瘀:黑斑晦暗與血絡瘀阻相關,黃丹微散瘀結,紫菀辛溫行氣,共奏活絡消斑之效。
- 酒調服助藥力:陳酒溫通血脈,增強藥效上行頭面,促進濁瘀消散。
四、可能的治療原理
此方從「肺主皮毛」理論出發,以通調肺氣為本,結合鉛丹沉降濁陰,針對「濁邪上泛」導致的面部黯黑。其機理或類似「去菀陳莝」(《內經》治法),通過宣通與沉降並行,清除積滯之病理產物,恢復面部氣血清透。然鉛丹之應用需結合時代背景(古代外用鉛劑亦見於美容方),今人應審慎考證其安全性與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黃丹(水飛去鹽沙,炒透,攤地出火氣用)、紫菀(真者)各等分。
上為末。上為末。每服2錢,陳酒調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女貞散,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一。 組成:黃丹(水飛去鹽沙,炒透,攤地出火氣用)、紫菀(真者)各等分。 主治:面色如塵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澤,或起大小黑斑與面膚相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