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腦丸

牛腦丸

NIU NAO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腦丸」方劑中含有「芒硝」,主要考量其瀉火通便之效。芒硝味苦鹹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通利二便之功效。

牛腦丸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神志不清、口舌乾燥、便祕等症。芒硝在方中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使熱毒從大便排出,達到清熱解毒、醒神止痙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腦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男婦脾積痞病」,即男女因脾虛運化失司,導致氣血瘀滯或痰濕結聚於中焦,形成「痞塊」(類似現代所稱的消化不良、腹部脹滿或良性腫塊)。脾積多與氣血不足、脾腎虛弱相關,而「痞」則屬氣機壅塞之證,可見脹滿、按之無形或微硬。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益脾腎為本

    • 熟地、杞子、萸肉、山藥:核心在填補腎精與健脾益氣。熟地滋腎陰,杞子補肝腎精血,萸肉斂肝腎之陰,山藥健脾固腎,共奏「先天(腎)與後天(脾)同調」之效,以改善脾虛積滯之本。
    • 鹿膠、菟絲子:溫補腎陽,助氣化以行脾濕。鹿膠壯陽益精,菟絲子平補肝腎,兼能「實脾」(《本草正義》言其「溫而不燥」),針對脾腎陽虛所致的痞滿。
  2. 標本兼治:痰瘀與氣滯

    • 牛腦:古代認為「以臟補臟」,取牛腦血肉有情之品,補髓填精,且其質地黏膩,可助熟地等藥固守中焦,兼能潤下痰積。
    • 黃耆:補脾肺之氣,推動水穀運化,解決「脾虛氣弱」致積的關鍵。氣足則痞滿自消。
    • 龍齒:質重沉降,鎮驚安神,推測用於兼症(如痞病伴失眠或心神不安),亦能「重可去怯」,助降逆氣。
  3. 製丸與服用之妙

    • 以牛腦和熟地搗爛為丸,既利用動物油脂黏合藥末,亦增強滋補之力;「白湯送下」助藥力溫行不致滋膩礙胃。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組合偏重「補虛消痞」,適用於:

  • 脾腎兩虛兼輕度痰瘀者(症見消瘦乏力、腹中隱塊、食少不化)。
  • 從用藥推測,可能間接改善因精血不足導致的眩暈、健忘(牛腦、熟地、龍齒配伍之效)。

方劑特點
全方以「補」為主,佐以「鎮」(龍齒)、「潤」(牛腦),反映古代對「積痞」虛實夾雜證的處理思維:不直接攻伐,而是補足正氣,自然流通滯氣。

傳統服藥法


熟地4兩,杞子2兩,萸肉2兩,山藥2兩,鹿膠兩半,菟絲子兩半,龍齒1兩,牛腦1個(蒸),黃耆2兩。
上為末,先將前地黃和牛腦搗爛,入末為丸。
每服60-70丸,空心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暈眩腦鳴

相同名稱方劑


牛腦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五十引《聖濟總錄》。 組成:黃(沙牛)牛腦子1個(去皮筋,擂爛),皮消末1斤,蒸餅6個(曬,研)。 主治:男婦脾積痞病。

牛腦丸,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熟地4兩,杞子2兩,萸肉2兩,山藥2兩,鹿膠兩半,菟絲子兩半,龍齒1兩,牛腦1個(蒸),黃耆2兩。 主治:腦鳴眩暈,髓枯精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