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皂莢納藥
ZAO JIA NA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6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納藥」方劑中包含「皁莢」,原因如下:
- 引藥入經: 皁莢味辛性寒,具有通利關節、消腫止痛之效,可作為引藥,將其他藥物導入病竈部位,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 增強藥效: 皁莢含皁苷成分,具有較強的滲透力和溶解能力,能使其他藥物更有效地被吸收,從而增強藥效。
因此,皁莢在「皁莢納藥」方劑中起到引藥入經、增強藥效的作用,對於治療關節疼痛、腫脹等病症具有重要意義。
皁莢納藥方中加入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皁莢納藥方以通便潤腸為主,但可能導致肺燥咳嗽,杏仁可緩解此副作用,並增強藥效。
- 消積化痰: 皁莢納藥方常用於治療積滯腹脹,杏仁亦具有消積化痰的作用,能協同皁莢等藥物,更有效地促進消化,緩解腹部脹滿。
皁莢納藥方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通絡: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作用。與皁莢等藥物配合,可加強祛風通絡之效,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
2. 活血化瘀:蛇蛻亦有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與皁莢配伍,可加強活血化瘀效果,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皁莢納藥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皁莢性寒,入肺、大腸經,擅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但易傷脾胃。乾薑性溫,入脾、胃經,溫中散寒、止嘔逆,能緩解皁莢對脾胃的寒性刺激,避免寒邪入侵,增強藥效。
- 助藥力:乾薑辛溫,能促進氣血運行,幫助皁莢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提高療效。同時,乾薑也能中和皁莢的寒性,減少其對人體的副作用。
因此,乾薑在皁莢納藥方劑中起到溫中散寒、助藥力的作用,使藥效更佳,副作用更小。
皁莢納藥方劑中包含蜂蜜,主要原因如下:
- 潤滑通便: 皁莢性寒,味苦,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但亦易於燥性,蜂蜜則性平,味甘,能潤燥止痛,與皁莢搭配,可緩解皁莢的燥性,同時潤滑腸道,促進排便通暢,提高藥效。
- 調和藥性: 蜂蜜性平,味甘,具有解毒、止痛、生肌等功效,可以調和皁莢的寒性,使其藥性更為溫和,避免對胃腸造成刺激,更易於人體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莢納藥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産後大便不通」,此症多因産後氣血虛弱、腸道失潤,或寒凝氣滯導致傳導無力。古代醫家以「納藥」之法(栓劑形式)直達病所,通過局部刺激與潤導作用,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秘。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豬牙皂莢(生)
- 性味辛鹹溫,具強烈刺激性,能「通竅開閉」,古代多用於通便、祛痰。其皂苷成分可刺激腸黏膜,反射性增強蠕動。
杏仁(生,去皮尖)
- 苦辛微溫,富含油脂,能潤腸通便。生用保留滑潤之性,配合皂莢增強潤下之功。
蛇蛻皮(微炙)
- 甘鹹平,傳統用於祛風止癢、解毒。此處可能取其「蛻脫」之象,寓意「通絡開閉」,輔助解除腸道氣機鬱滯。
乾薑(炮)
- 辛熱,溫中散寒。産後易因寒凝氣滯便秘,炮薑溫煦腸道,助陽氣推動糞便下行。
蜜
- 甘平潤燥,既緩和皂莢之烈性,又能潤滑腸道,且作為賦形劑使藥丸易於成形。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機理
- 攻潤結合:皂莢「峻瀉」與杏仁、蜜「潤導」並行,既刺激腸道又避免過燥傷陰。
- 溫通並舉:炮薑溫陽散寒,化解産後寒凝;蛇蛻皮疏風通絡,輔助氣機條達。
- 外用直達:栓劑形式避開産後虛弱不宜內服攻下之弊,通過黏膜吸收直接作用於腸道,安全有效。
總結:此方以「通竅、潤燥、溫陽」為核心,針對産後氣虛寒凝便秘,結合外用之法,體現古人「因證制宜」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豬牙皂莢(生)1分,杏仁(湯泡,退去皮尖,生)1分,蛇蛻皮(微炙)1分,乾薑(炮)1分,蜜半兩。
上前四味為細末,於銚子內,熬蜜三兩沸後,下藥末,不住手攪,候可丸即丸,如棗核大。
每用1丸,以綿於裹藥,用麻油潤藥上,納下部中,仰臥便通,未通再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潤燥通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大便溏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納藥,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五。 組成:豬牙皂莢(生)1分,杏仁(湯泡,退去皮尖,生)1分,蛇蛻皮(微炙)1分,乾薑(炮)1分,蜜半兩。 主治:産後大便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