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洗湯

澡洗湯

ZAO X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5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9%
胃經 19%
肝經 14%
心經 9%
膀胱經 9%
腎經 4%
膽經 4%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澡洗湯方劑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暑:荷葉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的功效。夏季暑熱易傷脾胃,導致體內濕熱積聚,出現口渴、煩躁、尿赤等症狀。荷葉能清解暑熱,利濕排毒,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暑、消暑止渴的效果。
  2. 疏風散熱:荷葉還具有疏風散熱的作用,能解表散熱,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緩解風熱症狀,促進機體恢復。

澡洗湯方劑中加入藁本,主要是基於其 祛風止痛 的功效。

藁本味辛性溫,歸膀胱經,具有 散寒解表、祛風止痛 的作用。方中加入藁本,可有效 驅散風寒濕邪,緩解因風寒溼邪引起的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此外,藁本還具有 消腫止痛 的功效,可緩解因跌打損傷引起的腫痛,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澡洗湯中加入甘松,主要源於其獨特的藥性。

首先,甘松氣味芳香,能闢穢除臭,對於因濕熱、瘀血等導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有效改善皮膚狀況。

其次,甘松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澡洗湯中加入甘松,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溫暖肢體,緩解不適。

因此,澡洗湯中加入甘松,能夠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溫經散寒等多重作用,對於皮膚病以及寒濕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澡洗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袪風止癢: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祛風止癢、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白芷能有效緩解症狀,促進皮膚組織修復。
  2. 活血化瘀: 白芷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因瘀血導致的皮膚病變,白芷能起到改善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的作用。

因此,在澡洗湯中加入白芷,可以起到祛風止癢、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皮膚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作用。

澡洗湯中包含威靈仙,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威靈仙性味辛溫,入肝、腎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痺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澡洗湯作為一種治療風寒濕痺的方劑,以威靈仙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利用其藥性,達到散寒除濕、舒筋活絡的目的,從而緩解病症。

「澡洗湯」中包含蒼耳,主要是針對其祛風止癢的功效。

蒼耳性味辛溫,具有散風止癢、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此外,蒼耳還具有殺蟲止癢的作用,對於頭癬、體癬等皮膚病也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因此,在「澡洗湯」中加入蒼耳,可以有效地改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澡洗湯方劑中含有忍冬藤,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忍冬藤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可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皮膚病、瘡瘍腫毒等具有顯著療效。

澡洗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暑熱傷津所引起的皮膚疾病,例如濕疹、蕁麻疹、膿皰瘡等。忍冬藤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消除病竈的熱毒,涼血消腫則有助於緩解炎症反應,促進皮膚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澡洗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澡洗湯主治「一切風疾瘙癢」,意指此方適用於因風邪引起的皮膚疾患,如風疹、濕疹、皮膚瘙癢、蕁麻疹等,表現為皮膚紅腫、乾燥、脫屑或搔癢難忍。此方以外洗方式作用於肌表,透過藥液的溫熱效應與藥性滲透,達到祛風止癢、疏通經絡、清熱解毒的效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乾荷葉(3兩)

    • 性苦平,歸肝、脾經,具清熱利濕、涼血止血之效。
    • 在此外用方中,主要取其清熱解毒、疏風透表的作用,緩解皮膚熱毒與瘙癢。
  2. 藁本(3兩)

    • 辛溫,歸膀胱經,為祛風勝濕要藥,善治頭面及皮膚風邪。
    • 能驅除肌表風寒濕邪,改善因風邪滯留導致的皮膚不適。
  3. 甘松(3兩)

    • 辛甘溫,歸脾、胃經,具理氣止痛、開鬱醒脾之效。
    • 外用可輔助疏暢氣血,緩解皮膚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瘙癢。
  4. 白芷(3兩)

    • 辛溫,歸肺、胃經,為祛風燥濕、活血排膿的常用藥。
    • 能祛除肌表風濕,促進皮膚氣血運行,減輕腫脹與瘙癢。
  5. 威靈仙(3兩)

    • 辛咸溫,歸膀胱經,具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效。
    • 尤擅透達經絡,對風濕痹痛及皮膚風疹有較好效果。
  6. 蒼耳草(3兩)

    • 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能散風除濕、通竅止癢。
    • 傳統用於風濕癮疹,外洗可緩解頑固性皮膚瘙癢。
  7. 忍冬藤(3兩)

    • 甘寒,歸肺、胃經,為清熱解毒、疏風通絡之品。
    • 針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皮膚紅腫熱痛,可清熱涼血。
  8. 煨鹽(3兩)

    • 鹹寒,具清熱軟堅、殺蟲止癢之效。
    • 能增強藥液滲透力,輔助其他藥物深入肌表,並收斂瘡面。

整體配伍邏輯

此方以「祛風除濕、清熱解毒」為核心:

  • 祛風:藁本、白芷、威靈仙、蒼耳草聯用,驅散肌表風邪。
  • 除濕:乾荷葉、煨鹽、忍冬藤協同清利濕熱,避免濕毒鬱積。
  • 止癢:甘松理氣、威靈仙通絡,改善氣血不暢所致的瘙癢。
  • 熱毒清解:忍冬藤與乾荷葉針對潛在熱毒,防止病情轉化為熱瘡。

外洗時,藥液直接作用於患處,透過溫熱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藥性滲透,達到標本兼治之效。此方適合風濕熱邪夾雜的皮膚問題,體現了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乾荷葉3兩,藁本3兩,甘松3兩,白芷3兩,威靈仙3兩,蒼耳草3兩,忍冬藤3兩,煨鹽3兩。
煎水一桶,去滓,浴數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功效,適合用於治療一切風疾瘙癢。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有其他疾病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澡洗湯, 出處:《醫統》卷五十五。 組成:乾荷葉3兩,藁本3兩,甘松3兩,白芷3兩,威靈仙3兩,蒼耳草3兩,忍冬藤3兩,煨鹽3兩。 主治:一切風疾瘙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