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浴方

澡浴方

ZAO Y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顱囟經》卷下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肺經 16%
肝經 12%
膀胱經 12%
胃經 12%
腎經 8%
大腸經 8%
小腸經 4%
心經 4%
膽經 4%
脾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澡浴方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苦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皮膚濕疹、瘡瘍、濕熱瘙癢等症狀,苦參可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瘙癢,促進皮膚修復。
  2. 殺蟲止癢:苦參中含有苦參鹼等成分,具有殺蟲止癢作用。對於皮膚寄生蟲感染引起的瘙癢,苦參可有效殺滅寄生蟲,減輕瘙癢症狀。

因此,在澡浴方中加入苦參,可有效改善皮膚濕熱、瘙癢等問題,達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效果。

澡浴方中加入茯苓皮,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

茯苓皮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將體內過多的濕氣排出,有助於改善因濕氣導致的皮膚問題,例如濕疹、瘙癢等。此外,茯苓皮還能健脾寧心,對於因心脾兩虛導致的失眠、多夢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有助於提高睡眠品質,改善精神狀態。因此,在澡浴方中加入茯苓皮,能有效改善皮膚問題,提高睡眠品質,達到舒緩身心、促進健康的功效。

澡浴方中加入蒼朮,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驅風散寒: 蒼朮性溫燥,具有驅風散寒、燥溼止癢的功效。在澡浴方中,蒼朮可通過皮膚吸收,起到驅散寒邪、溫通經絡、止癢去溼的作用,尤其適用於風寒溼邪引起的皮膚病或關節疼痛。

2. 殺菌消毒: 蒼朮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有效殺滅皮膚表面的細菌和真菌,預防感染。在澡浴方中,蒼朮能有效抑制皮膚病的發生,並促進皮膚的癒合。

澡浴方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以達到改善皮膚炎症、止癢、消腫的效果。

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膀胱經。其清熱解毒之力,可有效緩解皮膚熱毒所致的紅腫、瘙癢等症狀;其利水消腫的作用,則能幫助去除皮膚水腫,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在澡浴方中加入桑白皮,有助於改善皮膚病症,達到治療和保健的功效。

澡浴方中添加白礬,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癢的特性,針對皮膚病症進行治療。

白礬性寒涼,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等症狀,白礬可以有效抑制炎症,收縮毛孔,減少滲出液分泌,從而達到止癢止濕的效果。

此外,白礬還能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可以預防和治療皮膚感染。在澡浴方中添加白礬,可以有效改善皮膚炎症,緩解瘙癢,並具有一定的抗菌功效。

澡浴方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驅寒散邪:蔥白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散寒的功效,能有效驅散體內寒邪,適用於因風寒所致的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狀。
  2. 活血化瘀:蔥白含有揮發油、大蒜素等物質,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凝血瘀導致的局部疼痛、紅腫等症狀。

因此,在澡浴方中加入蔥白,能夠起到驅寒散邪、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寒邪入侵所致的各種不適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澡浴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發育遲緩,尤其針對「行遲」(即行走能力落後)之症,其病機可能與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或疳熱傷陰導致筋骨痿弱有關。具體表現包括:

  1. 腳纖細無力,行止不得:反映氣血不充、筋骨失養,可能與脾腎虛弱或長期營養不良相關。
  2. 骨熱疳痨,肌肉消瘦:提示陰虛內熱或疳積化熱,耗傷精血,致使肌肉萎弱、骨骼發育障礙。

此方透過「外治」藥浴法,藉由藥性從肌表滲透,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並結合祛濕清熱之效,間接改善發育功能。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苦參(半兩)

    • 性味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 推測應用:針對「骨熱疳痨」之濕熱內蘊,清熱以緩解耗傷陰血之病機。
  2. 茯苓皮(半兩)

    • 甘淡滲濕,偏走肌表,利水消腫。
    • 推測應用:透過祛濕改善體內水濕停滯,間接助脾運化,以養肌肉。
  3. 蒼朮(半兩)

    • 辛香燥烈,健脾燥濕,發散風寒。
    • 推測應用:強化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並祛除肌表濕邪,助筋骨強健。
  4. 桑白皮(半兩)

    • 甘寒瀉肺利水,清熱平喘。
    • 推測應用:肺主皮毛,此藥可宣通腠理,調節水液代謝,兼清疳熱。
  5. 白礬(半兩)

    • 酸澀寒,收斂燥濕,解毒殺蟲。
    • 推測應用:外治收斂濕瘡,防止濕熱外潰,或針對疳積伴隨的皮膚問題。
  6. 蔥白(少許)

    • 辛溫,發汗解表,通陽散寒。
    • 推測應用:引藥外達肌表,促進氣血流通,兼防風寒侵襲。

整體方義

  • 清熱祛濕為主(苦參、桑白皮、白礬)+ 健脾燥濕為輔(蒼朮、茯苓皮),契合「疳熱濕滯」與「脾虛不運」之病機。
  • 外治機理:藥浴時借助水溫與藥性,刺激肌表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濕熱得清,則陰血得養;脾胃功能改善,則肌肉筋骨得以濡潤。

潛在作用方向

  1. 改善局部循環,鬆緩痿弱肢體的緊繃狀態。
  2. 透過清熱燥濕,減輕疳積內熱對發育的影響。
  3. 外治間接調節脾胃,助後天之本運化精微以充養四肢。

此方體現古代「內病外治」思維,尤其針對小兒用藥謹慎,外治法可避免內服藥的攻伐之弊。

傳統服藥法


苦參半兩,茯苓皮半兩,蒼朮半兩,桑白皮半兩,白礬半兩,蔥白少許。
上銼細。
每浴時取1兩,沸水2升,浸藥後通溫與兒浴之。避風乾溫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小兒行遲。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疥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澡浴方,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六。 組成:茵芋2兩,石楠2兩,莽草2兩,蛇床子2兩,羊踯躅2兩,白礬2兩。 主治:遍身熱毒風瘡,及疥癬瘙癢。

澡浴方, 出處:《顱囟經》卷下。 組成:苦參半兩,茯苓皮半兩,蒼朮半兩,桑白皮半兩,白礬半兩,蔥白少許。 主治:小兒行遲。小兒自小傷損,腳纖細無力,行止不得,或骨熱疳癆,肌肉消瘦。

澡浴方,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六。 組成:防風1兩(去蘆頭),白芷1兩,細辛1兩,苦參1兩,吳茱萸1兩,苦楝子1兩,藜蘆(去蘆頭)1兩,莽草1兩,麻黃根1兩,川椒半兩(去目),鹽2兩。 主治:遍身熱毒風瘡及疥癬瘙癢。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