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黃藜蘆散

雄黃藜蘆散

XIONG HUANG LI L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6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5%
肺經 14%
大腸經 13%
脾經 11%
心經 11%
腎經 6%
小腸經 6%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雄黃藜蘆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古人認為,蛇蟲毒物可入人體,造成疾病,而雄黃可驅邪避毒,故常被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皮膚病等。
  2. 燥濕止癢: 雄黃還具燥濕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溼疹、疥瘡等皮膚病。藜蘆性寒,味苦,能清熱燥濕,與雄黃搭配,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總體而言,雄黃在雄黃藜蘆散中主要發揮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合,達到治療目的。

雄黃藜蘆散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毒增效: 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解毒散結之效。與雄黃、藜蘆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解毒功效,並緩解藥物的毒性,提高藥效。

2. 疏風散寒: 蔥白具有發散風寒、通竅止痛的作用。對於因風寒外邪入侵而引起的頭風、鼻塞、流涕等症狀,蔥白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提高方劑的療效。

總之,蔥白的加入不僅可以解毒增效,還可以疏風散寒,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雄黃藜蘆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輕粉,主要是因為輕粉具有清熱解毒、燥濕化痰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輕粉屬於鉛礦類藥材,常用於治療痰濕內盛、咳嗽痰多的症狀,其性偏寒,能夠有效降低內熱,促進痰液的排出,從而改善呼吸道的健康。

在雄黃藜蘆散中,輕粉的使用也與其他成分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暑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這一方劑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特別是在治療一些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呼吸系統感染等方面,輕粉所提供的輕瀉性質,可以幫助患者迅速緩解不適症狀。然而,由於輕粉含有鉛元素,臨牀使用時需謹慎,應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不良反應。

雄黃藜蘆散為一方古老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清熱解毒、攻逐積瘀。方中含鱉頭一藥,其味甘咸,性平,歸肝、腎經,擅長滋陰潛陽、軟堅散結。《本草綱目》記載,鱉頭能補虛損,強筋骨,對久病虛弱、癥瘕積聚有獨特療效。雄黃藜蘆散以雄黃、藜蘆為君,攻逐邪毒;輔以鱉頭,既增強方劑滋陰之力,又平衡君藥之烈性,使方中藥物相得益彰,共奏清熱解毒、扶正祛邪之功。鱉頭在方中,猶如舟楫,載諸藥直达病所,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此方適用於熱毒內盛、痰瘀互結之證,如瘡瘍潰爛、癥瘕積聚等,臨床應用時需辨證施治,方能發揮最大療效。

雄黃藜蘆散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雄黃、藜蘆等藥材可能引發的燥熱、疼痛等副作用。
  2. 增強藥效,促進吸收:冰片能促進藥物滲透,使藥效更快速地發揮,同時也可減少藥物對消化道的刺激,促進藥物吸收。

總體來說,冰片在雄黃藜蘆散中起到協同作用,不僅能緩解藥物副作用,還能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雄黃藜蘆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治療婦女陰部突出物,如蛇形或雞冠菌狀的病灶。此類症狀在中醫古籍中多歸於「陰挺」「陰菌」範疇,認為與氣虛下陷、濕熱下注或局部毒邪蘊結相關。

組成分析與治療邏輯

  1. 雄黃(1錢)

    • 性辛溫,有毒,具殺蟲、燥濕、解毒之效。古方中常用於瘡癬疔毒,此處取其攻毒燥濕,針對局部濕熱毒邪。
  2. 蔥管藜蘆(2錢)

    • 藜蘆性苦寒,可吐風痰、殺蟲毒,外治癬瘡。其毒性強烈,能蝕惡肉,推測用於「收斂」異常組織,或抑制病灶增生。
  3. 輕粉(1錢)

    • 為汞製劑,性寒有毒,攻毒祛腐,治瘡瘍潰爛。古代用於惡瘡、梅毒等,此處可能藉其腐蝕性以「消蝕」突出物。
  4. 鱉頭(1錢,焙黃)

    • 鱉頭性鹹平,古籍載其治脫肛、陰挺,取其「上提」之效,或象形取義(如鱉頭縮入殼中),暗示收斂病竈。
  5. 冰片(2分)

    • 辛涼走竄,能清熱止痛、開竅散鬱。外用可助藥力滲透,緩解局部腫痛不適。

配伍邏輯

  • 攻毒蝕瘡:雄黃、藜蘆、輕粉聯合,以毒攻毒,針對局部「濕毒蘊結」之病機,可能通過腐蝕、收斂作用使異常組織萎縮。
  • 收斂提舉:鱉頭為象形用藥,結合芎歸湯(當歸、川芎)煎洗,補血活血,或輔助改善氣虛下陷。
  • 引藥透達:冰片助藥性滲透,兼緩疼痛。

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以外治為主,通過:

  1. 直接作用:輕粉、藜蘆等腐蝕性成分可能使突出物壞死脫落。
  2. 局部收斂:雄黃燥濕、鱉頭象形收斂,減少分泌物與腫脹。
  3. 輔助調理:芎歸湯煎洗活血行氣,或間接改善氣血失和。

此方體現中醫「去腐生新」思維,結合「以形治形」與「毒藥攻邪」之法。然須注意,古籍所述「如蛇似菌」之症狀,可能涵蓋現代醫學的子宮脫垂、尖銳濕疣或腫瘤等,其治療機制需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雄黃1錢,蔥管藜蘆2錢(碾細如面),輕粉1錢,鱉頭(焙黃色)1錢,冰片2分。上各為細末,和勻再研,瓷罐收貯。
先用芎歸湯煎洗,隨後搽藥,早、晚2次。其患漸收。
(《嵩崖尊生》卷十三)。《瘍科捷徑》有當歸、川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黃藜蘆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雄黃1錢,蔥管藜蘆2錢(碾細如面),輕粉1錢,鱉頭(焙黃色)1錢,冰片2分。 主治:婦人陰中突出如蛇,或似雞冠菌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