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龍牡榴梅散

地黃龍牡榴梅散

DI HUANG LONG MU LIU ME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肺經 18%
腎經 17%
大腸經 12%
心經 10%
胃經 7%
膽經 4%
脾經 3%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龍牡榴梅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降火: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存在熱證,如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等,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緩解這些症狀。
  2. 養血生津: 生地黃能滋養血液,生津止渴。若患者存在血虛津虧、口乾舌燥等症狀,生地黃的滋陰養血功效可以改善這些情況,使氣血津液充盈,恢復身體的正常運作。

地黃龍牡榴梅散方中包含龍骨,其作用主要有二:

一、鎮心安神:龍骨性甘鹹寒,入心、腎經,具鎮驚安神、收斂固澀之效。方中地黃滋陰補腎,龍骨鎮心安神,二者合用,可有效緩解心悸失眠、精神恍惚等症狀。

二、固澀止汗:龍骨具有收斂固澀之功,可止汗止瀉,與方中其他收斂固澀藥物如牡蠣、榴石、梅肉等共同作用,可有效治療自汗盜汗、虛汗不止等症狀。

地黃龍牡榴梅散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潛陽,平肝熄風: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平肝熄風之效。方中地黃滋陰養血,龍骨、牡蠣鎮驚安神,而牡蠣更能輔助龍骨鎮肝熄風,使陰陽平衡,達到潛陽熄風的效果。
  2. 化痰軟堅,清熱解毒:牡蠣還具有化痰軟堅、清熱解毒的作用。此方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風火內動導致的眩暈、頭痛、耳鳴、失眠等症狀,而牡蠣能清熱降火,化痰散結,有助於改善症狀。

地黃龍牡榴梅散中包含石榴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收斂止瀉、清熱解毒之效。

石榴皮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其富含鞣質,能收斂腸道,減少腸道分泌,達到止瀉的效果。同時,石榴皮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因此,地黃龍牡榴梅散中加入石榴皮,有助於加強方劑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地黃龍牡榴梅散中包含烏梅,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斂肺止咳,生津止渴: 烏梅性酸斂,入肺、脾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生津止渴之效。方中以地黃滋陰潤肺,龍骨、牡蠣鎮驚安神,但若肺氣虛弱,則容易耗損津液,導致咳嗽不止,此時加入烏梅,可收斂肺氣,止咳化痰,並生津止渴,使藥效更完整。
  2. 酸甘化陰,緩解燥熱: 地黃龍牡榴梅散屬於滋陰清熱的方劑,烏梅的酸味能引導藥力入陰,與地黃的甘味相配,形成酸甘化陰之效,有助於緩解燥熱症狀,使滋陰效果更加顯著。

地黃龍牡榴梅散為傳統中醫方劑,用於滋陰潛陽,固澀止汗。方中百草霜乃燒過的植物灰,看似尋常,實則內藏玄機。百草霜性寒味苦,入肺經,善於清熱解毒,收斂止瀉,對於治療虛汗、久瀉等症有獨到之處。與方中主藥地黃、龍骨、牡蠣、石榴皮、烏梅相輔相成,共奏滋腎水、固腠理之效。百草霜在方中擔任收斂固澀的角色,可增強全方的止汗效果,並調節體內津液,使陰陽平衡,達到治療目的。其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以平和方式調節人體機能的智慧。

地黃龍牡榴梅散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滋陰補血:阿膠為驢皮製成,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渴的功效。方中地黃、龍牡等藥材滋陰生津,而阿膠可與之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血滋陰效果,使整體療效更佳。

二、固澀止血:阿膠亦具有固澀止血之功。方中榴蓮、梅子等藥材斂肺止咳,配合阿膠的止血作用,可有效治療因陰虛血燥引起的咳嗽、咯血等症狀,提高整體止血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龍牡榴梅散(丸)之傳統功效與方義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血崩」,即婦女非經期之陰道大量出血,或經血暴下不止,屬中醫「崩漏」範疇。其病機多與衝任不固、氣虛失攝、陰虛血熱或血瘀阻絡相關,而此方側重於止血固脫、收澀滋陰,適用於崩漏日久、氣陰兩傷或虛熱內擾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止血固澀為主,兼顧滋陰養血收斂潛陽,可分為四大類藥物配伍:

  1. 收澀固脫

    • 煅龍骨、煅牡蠣:質重沉降,煅後澀性增,能斂陰潛陽、固攝衝任,止崩漏並防氣血耗散。
    • 石榴皮、烏梅肉(炒):酸澀收斂,直達下焦以固脫止血,烏梅兼生津防燥。
    • 陳棕皮、百草霜:炭類藥專功止血,陳棕皮澀血止崩,百草霜(灶心土)溫澀止血,兼吸附止血之效。
  2. 滋陰養血

    • 大生地(炒):炒製減寒性,保滋陰之力,清虛熱兼養血,防血脫陰傷。
    • 阿膠(蒲黃拌炒):補血止血,蒲黃炒增化瘀止血之效,針對崩漏虛中夾瘀者。
  3. 益氣扶正(加減法):

    • 人參人參湯下:大補元氣以攝血,治本虛氣脫之重症,示「氣能攝血」之理。
  4. 輔助調和

    • 陳京墨(炒):古法墨止血,清熱涼血兼收澀,適用熱擾血溢。
    • 准山藥:健脾固腎,打糊為丸兼顧中焦,防過澀傷胃。
    • 醋、水糊丸:醋酸收,助藥性下行,增強固澀。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急則治標」為先,通過大量收澀與炭類藥快速止血;同時以生地、阿膠滋陰補血,防暴崩致脫;更佐龍骨、牡蠣潛鎮浮陽,安定衝任。其人參加減法,體現「止血需固氣」的辨治原則,適用於氣陰兩虛之崩漏。然全方偏收澀,若屬血熱實證或瘀血內阻者,需配伍清熱化瘀之品。

四、現代潛在應用

依其組方原理,可類推於功能性子宮出血、更年期崩漏等屬虛性出血者,尤宜於兼見眩暈、心悸、陰傷燥熱之證。然具體運用仍需隨證化裁。

傳統服藥法


大生地1兩(炒),龍骨(煅,研末)4錢,牡蠣(煅)4錢,石榴皮(炒)3錢,烏梅肉(炒)3錢,陳棕皮3錢,百草霜3錢,阿膠6錢(蒲黃拌炒),陳京墨2錢(炒)。
上為極細末,用准山藥5錢研末,醋、水打糊為丸。
分作7日服。內加人參2錢尤效,或用人參湯下。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地黃龍牡榴梅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龍牡榴梅散, 出處:《醫學從眾錄》卷八。 組成:大生地1兩(炒),龍骨(煅,研末)4錢,牡蠣(煅)4錢,石榴皮(炒)3錢,烏梅肉(炒)3錢,陳棕皮3錢,百草霜3錢,阿膠6錢(蒲黃拌炒),陳京墨2錢(炒)。 主治:血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