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8%
膀胱經 16%
脾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1%
大腸經 11%
心經 9%
肝經 5%
胃經
膀胱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祛風燥濕

整體功效:風燥濕,清熱解毒

主治: 腎囊風(陰囊濕疹,陰囊神經性皮炎),風重於濕,腎囊乾燥發癢,搔後略有出水者。

祛風燥濕湯是一張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腎囊風(陰囊濕疹,陰囊神經性皮炎),風重於濕,腎囊乾燥發癢,搔後略有出水者。

文獻參考:

  • 醫林改錯》卷三:“腎囊風,風重於濕,腎囊乾燥發癢,搔後略有出水者,用烏梢蛇、獨活、白芷、藁本、黃柏、白癬皮、金銀花、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 中醫方劑學》:“祛風燥濕湯,具有祛風燥濕、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腎囊風(陰囊濕疹,陰囊神經性皮炎),風重於濕,腎囊乾燥發癢,搔後略有出水者。”

傳統服藥法

烏蛇9克,獨活9克,白芷6克,藁本9克,黃柏9克,白鮮皮9克,銀花9克,甘草6克。
驅風,除濕,清熱。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烏梢蛇、獨活、白芷、藁本、黃柏、白癬皮、金銀花、甘草組成。烏梢蛇、獨活、白芷、藁本均具有祛風燥濕的功效;黃柏、白癬皮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金銀花具有清熱解毒、消炎的功效;甘草具有緩和諸藥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祛風燥濕、清熱解毒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燥濕湯,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烏蛇9g,獨活9g,白芷6g,藁本9g,黃柏9g,白鮮皮9g,銀花9g,甘草6g。 主治:驅風,除濕,清熱。主治:腎囊風(陰囊濕疹,陰囊神經性皮炎),風重於濕,腎囊乾燥發癢,搔後略有出水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