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癇散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止痙: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之功效。對於因熱邪內擾、肝風內動而引起的驚癇發作,白礬能清熱平肝,鎮靜安神,起到止痙的作用。
- 收斂固澀: 白礬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可以收斂津液,防止痰液外溢,並固澀肝腎之氣,防止因肝風內動而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
因此,白礬在祛癇散方劑中起到鎮驚止痙、收斂固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驚癇病症。
在中藥方劑中,祛癇散是一個相對特殊的例子,其組成中包含鉛粉。傳統中醫認為,鉛粉具有解毒和鎮靜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癲癇症狀。古代醫學中,鉛粉被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在對抗熱病、癲癇等方面。其效果主要體現在調和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痙攣和癲癇發作。
然而,鉛為重金屬,具有一定的毒性,長期使用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這在現代醫學中已經被廣泛認識。因此,現代醫療逐漸限制鉛粉的使用,並尋求更安全有效的替代療法。在使用傳統中藥方劑時,需謹慎評估其成分和潛在風險,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安全及療效。這也提醒我們,中醫藥的發展需與時俱進,結合現代醫學知識,探索更加安全的治療方案。
祛癇散是一種在中醫中常用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癲癇等神志失常的疾病。其中,硃砂的使用具有重要的藥理意義。硃砂,即礦物硃砂,含有汞,主要被認為有安神、鎮靜的作用,能有效地穩定神經系統。中醫認為癲癇多由於肝風內動或陰血不足所引起,而硃砂能夠平抑肝風,調和心神,從而對癲癇的發作起到緩解作用。此外,硃砂還被認為具有解毒的效果,可以協助清除體內的病理產物,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
在古代醫學中,硃砂的使用不僅是基於其科學特性,還與人們對於精神和神經的認識密切相關。透過祛癇散中的硃砂成分,能夠協調心、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這也展示了中醫方劑在調和陰陽、恢復身體平衡方面的獨特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癇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豬羊兒風,時常跌倒,不省人事」,即傳統所指「癲癇」或「癇證」。古代醫家認為癇證發作與「風痰壅塞」或「痰火擾神」有關,症狀常表現為突然昏仆、四肢抽搐,類似豬羊叫聲,故稱「豬羊兒風」。此方以「祛痰、鎮驚、熄風」為核心,針對痰濁閉阻清竅、肝風內動之病機。
組成與邏輯推理
皂礬(煅紅)
- 性味酸澀涼,煅後增強燥濕化痰、消積殺蟲之效。
- 推測作用:瓦解痰涎積滯,疏通經絡壅塞,輔助平息內風。
魚鰾(切斷,面炒)
- 甘平,傳統用於滋補肝腎、止痙熄風。
- 推測作用:養筋脈以柔肝熄風,防止抽搐;炒製後兼有化痰之功。
鉛粉(炒黃)
- 辛寒有毒,古代用於鎮驚安神、墜痰截癇。
- 推測作用:重鎮降逆,直折風痰上衝之勢,抑制癲狂發作。
朱砂
- 甘微寒,專入心經,為鎮靜安神要藥。
- 推測作用:安定心神,緩解「不省人事」之症,兼清心火防痰熱擾神。
治療原理綜述
全方以「痰瘀並治、重鎮熄風」為思路:
- 痰濁為標:皂礬、魚鰾、鉛粉協力化痰通絡,瓦解癇證之病理基礎。
- 風動為象:鉛粉、魚鰾鎮肝熄風,朱砂安定神魂,共治抽搐昏仆。
- 酒引藥力:以酒送服,助藥性上行速效,通達經絡。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魚鰾滋養與皂礬攻痰並行,防祛痰傷正。
- 標本同治:鉛粉、朱砂急治其標(鎮驚),皂礬、魚鰾緩除其本(化痰調肝)。
- 側重金屬藥:鉛粉、朱砂反映古代「重鎮止痙」之治法,然須辨證使用。
此方體現古代醫家對癇證「痰風相搏」病機的認識,通過化痰、鎮驚、養筋的組合,力求截斷發作。
傳統服藥法
皂礬(煅紅)1兩,魚鰾(切斷,面炒)1兩,鉛粉(炒黃)1兩,朱砂3錢。
上為末。
每服3錢,空心酒調下。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癇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皂礬(煅紅)1兩,魚鳔(切斷,面炒)1兩,鉛粉(炒黃)1兩,朱砂3錢。 主治:豬羊兒風,時常跌倒,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