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荊芥薄荷湯」中加入白蒺藜,主要是利用白蒺藜的疏散風熱、平肝明目作用。白蒺藜對於治療頭痛、目赤等風熱表證有良好療效,與荊芥薄荷湯的其他成分相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的疏散風熱效果。
荊芥薄荷湯中包含荊芥,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疏散風熱: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邪之功,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
- 宣通鼻竅: 荊芥能宣通鼻竅,利咽止痛,配合薄荷的清熱解表功效,可有效改善風熱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狀,使患者呼吸順暢,症狀得以緩解。
因此,荊芥在荊芥薄荷湯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與薄荷相輔相成,發揮疏散風熱、宣通鼻竅的功效,有效治療風熱感冒。
荊芥薄荷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赤芍性寒,味苦酸,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荊芥、薄荷清熱解表,而赤芍則可清熱涼血,降低因熱毒所致的瘀血,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表、涼血止痛的效果。
- 緩解疼痛:赤芍具有鎮痛作用,可緩解因熱毒引起的頭痛、咽痛、口舌生瘡等症狀,配合荊芥、薄荷的清熱解表功效,可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不適。
因此,赤芍的加入,既能增強方劑的清熱解表功效,又能緩解疼痛,提高治療效果。
荊芥薄荷湯中包含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利咽止痛的功效。與荊芥相配,能加強清熱解表之力,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頭痛發熱等症狀。
- 疏散風熱:薄荷能疏散風熱,使之從汗孔發散出來,達到解表散熱的效果。與荊芥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疏散風熱,緩解感冒初期的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
荊芥薄荷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性辛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配合荊芥、薄荷等疏風解表藥,可增強散寒解表,疏散風熱之效,並能緩解因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頭暈目眩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青皮性溫,能調和荊芥、薄荷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脾胃,同時也能促進藥物流通,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荊芥薄荷湯中加入陳皮,是為了增強其疏風解表、宣肺止咳之效。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它能與荊芥、薄荷相輔相成,增強其疏散風寒之功,同時還能化解藥性中的寒涼之氣,防止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此外,陳皮還能促進藥液的流通,利於藥效的發揮。
總之,陳皮的加入,不僅能提升藥效,還能調和藥性,使其更加溫和有效。
主治功效
荊芥薄荷湯
荊芥薄荷湯,又稱荊芥穗薄荷散、荊芥散,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由白蒺藜、荊芥、赤芍、薄荷、青皮、陳皮等六味中藥組成。主治痧症,即中醫所指的痧脹。
組成與功效
白蒺藜:性微寒,味苦、辛,入肺、肝、膽經。 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咳、平喘、利尿、退翳明目、安神等功效。
荊芥:性微溫、味辛,入肺、肝經。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赤芍:性涼,味酸、微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薄荷:性辛涼,入肺、肝經。具有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透疹、止血、降氣、透疹、疏肝解鬱、清熱解毒、消暑等功效。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主治功效
荊芥薄荷湯具有清熱解毒、透疹、利尿、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痧症,即中醫所指的痧脹。痧症是由於風熱之邪侵襲肌表,閉阻腠理,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發熱、頭痛、肌肉痠痛、皮疹、噁心、嘔吐、腹瀉等。
使用注意
荊芥薄荷湯為中藥方劑,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孕婦、兒童、哺乳期婦女慎用。
總結
荊芥薄荷湯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具有清熱解毒、透疹、利尿、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痧症,即中醫所指的痧脹。荊芥薄荷湯由白蒺藜、荊芥、赤芍、薄荷、青皮、陳皮等六味中藥組成,各味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傳統服藥法
白蒺藜(搗去刺,為末)、 荊芥(炒黑)、 赤芍、 薄荷、 青皮、 陳皮各等分。
水煎,微冷服。
革一(《痧症全書》卷下),四十九號坤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疏風散熱、清熱解毒的功效,適合用於治療痧症氣血阻塞。
- 本方中的白蒺藜、荊芥、赤芍、薄荷、青皮、陳皮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薄荷湯, 出處:《痧脹玉衡》卷下。 組成:白蒺藜(搗去刺,爲末)、荊芥(炒黑)、赤芍、薄荷、青皮、陳皮各等分。 主治:痧症氣血阻塞。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