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氣丹

TONG QI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肝經 19%
肺經 18%
脾經 11%
胃經 9%
腎經 7%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膽經 3%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通氣丹方劑中加入孩兒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 孩兒茶性味苦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解鬱消積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悶、腹脹、胃痛等症狀,孩兒茶可起到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 孩兒茶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脾胃不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通氣丹方劑中加入孩兒茶,旨在疏肝理氣、清熱解毒,達到通暢氣機、緩解症狀的目的。

通氣丹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解鬱:紫蘇葉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行氣解鬱、散寒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胸悶氣短、腹脹疼痛等症狀,有助於通暢氣道,改善呼吸功能。
  2. 宣肺止咳:紫蘇葉具有宣肺止咳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其辛溫之性可散寒解表,並能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系統的通暢性。

通氣丹方劑中含有雄黃,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重要作用:

  1. 解毒消腫: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消腫、殺蟲止癢之功效。對於因濕熱、蟲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疥癬等症,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2. 通竅止痛: 雄黃能通利關節,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可起到溫經通絡、止痛散寒之效。

因此,通氣丹方劑中加入雄黃,旨在發揮其解毒消腫、通竅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通氣丹中包含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下通便: 輕粉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通氣丹作為治療便祕的方劑,以輕粉瀉下通便,使腸道通暢,解除便祕之苦。
  2. 消積化滯: 輕粉具有消積化滯的功效,對於積滯停滯於腸胃者,可幫助消化,促進排泄。通氣丹中常配伍其他消積化滯的藥物,以增強其療效。

然而,輕粉有毒性,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

通氣丹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冰片性涼,味辛,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邪壅塞而導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口鼻不通等症狀,冰片能有效疏通經絡,清熱解毒,改善症狀。
  2. 消炎止痛,促進癒合: 冰片具有消炎止痛、促進癒合的功效。對於因外傷或感染導致的局部紅腫疼痛,冰片能有效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冰片在通氣丹中發揮着開竅醒神、清熱止痛、消炎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熱邪壅塞或外傷感染導致的相關症狀。

通氣丹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肺化痰: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效。通氣丹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肺、痰阻氣道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細辛可溫肺散寒,化解寒痰,使肺氣通暢,達到止咳化痰之效。
  2. 通鼻竅:細辛具有通鼻竅的作用,能改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通氣丹常用於治療鼻塞、頭昏腦脹等症,細辛加入其中,可起到通鼻竅、改善鼻部症狀的作用。

總而言之,細辛在通氣丹中發揮溫肺化痰、通鼻竅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通氣丹主治功效分析

藥物組成與功效

通氣丹由以下中藥組成:

  • 孩兒茶:消炎止癢、解毒殺菌。
  • 紫蘇葉:散寒解表、化痰止咳。
  • 雄黃:驅蟲滅鼠、解熱鎮痛。
  • 輕粉:燥濕收斂、消腫止血。
  • 冰片:清熱解暑、開竅醒腦。
  • 經辛:溫肺化痰、宣肺平喘。

古代功效主治

鼻疳。鼻內生瘡,癢時難忍,欲忍而不能,言語糊塗,聲音閉塞。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洞天奧旨》的記載,通氣丹為外治鼻疳的方劑。鼻疳是指鼻內生瘡,症狀包括鼻內發癢難耐、言語不清、聲音阻塞等。

綜合方劑組成和古代主治,通氣丹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清熱解毒:孩兒茶、冰片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針對鼻內瘡瘍的熱毒病因進行治療。
  2. 消炎止癢:孩兒茶、輕粉具有消炎止癢的作用,有助於緩解鼻內發癢難耐的症狀。
  3. 宣通鼻竅:紫蘇葉可以散寒解表,經辛有溫肺化痰、宣肺平喘之功,可能有助於改善鼻塞、聲音閉塞等症狀。
  4. 燥濕收斂:輕粉具有燥濕收斂的作用,有助於促使瘡口癒合。
  5. 外治針對性強:通氣丹作為外治方劑,可以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提高療效,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

《洞天奧旨》中同時記載了另一個治療鼻疳的內服方劑,由青黛、桔梗、白芷、百部、茯苓、木通、黃芩、天冬、玄參、甘草、辛夷組成。該方以清熱解毒、利濕通竅為主,與通氣丹的治療思路有所不同。這也提示我們,鼻疳的治療需要根據具體病情辨證論治,選擇合適的方劑和用藥途徑。

傳統服藥法


兒條3錢,蘇葉1錢,雄黃1錢,輕粉5分,冰片1分,鍋臍煙5分,細辛3分。
上各為細末。
吹入鼻孔中,日3次。數日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等副作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通氣丹,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二。 組成:兒茶3錢,蘇葉1錢,雄黃1錢,輕粉5分,冰片1分,鍋臍煙5分,細辛3分。 主治:鼻疳。鼻內生瘡,癢時難忍,欲忍而不能,言語糊塗,聲音閉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