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鯉魚湯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之功效。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熱利濕、消腫解毒之效。烏鯉魚本身味甘性平,可補脾益氣,但若體內有濕氣,則難以發揮其功效。赤小豆的利水消腫之性,可助烏鯉魚更好地發揮其補脾益氣之效,且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改善水腫,達到更佳的療效。
烏鯉魚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宣肺止咳之效。烏鯉魚性平,味甘,入脾、腎經,有補腎益氣、健脾利水之效。兩者合用,相輔相成,能加強利水消腫之功,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 清熱解毒:桑白皮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解表散寒,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烏鯉魚富含營養,具有滋補作用,與桑白皮搭配,能清熱解毒,並兼顧滋補,適用於熱毒壅盛、肺熱咳嗽等症。
烏鯉魚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原因:
- 健脾利濕:白朮性溫,味甘苦,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烏鯉魚性寒,加入白朮可中和其寒性,並補益脾胃,加強利水滲濕之效,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調和藥性:烏鯉魚湯中可能含有其他寒涼藥材,白朮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導致脾胃受損。
烏鯉魚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助魚肉消化吸收: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烏鯉魚性寒,入脾、腎經,與陳皮搭配,可中和魚肉的寒性,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魚肉的消化吸收,避免食用後出現腹脹、消化不良等問題。
- 增香開胃,提升湯品口感:陳皮具有獨特的香氣,可以去除魚腥味,增添湯品的鮮美,使湯汁更加香醇可口,提升食慾,促進食慾。
烏鯉魚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解腥去膩: 蔥白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解表通陽、解毒去腥等功效。烏鯉魚性味甘平,但魚肉腥味較重,加入蔥白可有效去除魚腥味,使湯鮮美可口。
- 增香提味: 蔥白獨特的香氣,可以與烏鯉魚的鮮美互相搭配,提升湯的整體香味,令人食慾大增。同時,蔥白也具有開胃消食的作用,有助於消化吸收。
主治功效
烏鯉魚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多本古籍記載,烏鯉魚湯主治水腫,尤其是四肢浮腫。
治療原理
烏鯉魚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利水消腫」、「健脾益胃」、「理氣和中」等理論。
利水消腫:
- 赤小豆:為方中主要利水藥物,其利水消腫的功效顯著,能有效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 白朮:亦具有燥濕利尿的作用,與赤小豆相輔相成,增強利水效果。
- 桑白皮:除了止咳平喘外,亦有一定利水作用,可協助排出水濕。
- 烏鯉魚:《醫門法律》中提到「烏魚暖胃行水」,表明其具有溫陽利水的功效,可作為引導藥物到達病所。
健脾益胃:
- 白朮:為補氣健脾要藥,脾胃健運,則水濕代謝正常,不易產生水腫。
- 赤小豆:亦有健脾益胃之功,與白朮協同作用,強化脾胃功能。
理氣和中:
- 陳皮:具有理氣和中、開胃消食的作用,可促進脾胃運化,防止水濕停滯。
- 蔥白:能夠發汗解表、溫通經脈,有助於氣機流通,使水濕得以順利排出。
總結: 烏鯉魚湯通過赤小豆、白朮、桑白皮等藥物的利水作用,配合白朮、赤小豆的健脾益胃功效,以及陳皮、蔥白的理氣和中作用,多管齊下,達到消除水腫的目的。
此外,方中強調「不可入鹽」,是因為鹽會加重水腫,故去鹽以增強利水效果。同時,「先吃魚,後服藥」可能是為了利用烏鯉魚的溫陽行水之性,引導藥物發揮作用。
整體而言,烏鯉魚湯組方精簡,針對水腫病機,以利水為主,兼顧健脾理氣,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療效確切,值得臨床參考應用。
傳統服藥法
烏鯉魚1尾,赤小豆1兩,桑白皮1兩,白朮1兩,陳皮1兩,蔥白5根。
消腫。
上用水3碗同煮,不可入鹽。先吃魚,後服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 本方不宜與其他利水藥物同時服用,以免加重利水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鯉魚湯,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烏鯉魚1尾,赤小豆1兩,桑白皮1兩,白朮1兩,陳皮1兩,蔥白5根。 主治:消腫。主治:水腫,四肢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