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腦方

羊腦方

YANG NAO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8%
脾經 15%
腎經 15%
肺經 13%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羊腦方中加入龜板,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陰潛陽:龜板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補益肝腎的功效。羊腦性溫,味甘,入心脾經,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作用。龜板與羊腦配伍,寒熱相濟,陰陽調和,可更好地達到滋陰潛陽、補益肝腎、養血安神的目的。
  2. 強健筋骨:龜板富含膠質,具有滋養筋骨、強健體魄的作用。羊腦富含腦磷脂、卵磷脂等營養物質,可以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改善腦部功能。二者相合,能協同作用,達到強健筋骨、改善腦部功能的效果。

羊腦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羊腦性溫,入心經,可補益心神。生地黃與羊腦搭配,可起到清熱涼血,滋陰安神的作用,適用於心火亢盛、神志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補益腎陰,而羊腦則具有補益心神的作用。兩者結合,可以滋陰補腎,改善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口燥咽乾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羊腦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被馬墜損,疼痛不可忍」,即因墜馬、摔傷等外傷導致的劇烈疼痛。
古代中醫認為,此類外傷多伴隨「瘀血阻絡、筋骨損傷」,氣血不通則痛。方中以羊腦配合龜甲、生地黃外敷,透過藥物局部溫熱作用,達到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羊腦(1合)

    • 性味歸經:甘、溫,歸肝、腎經。
    • 作用推演
      古代醫家認為「以形補形」,羊腦質地柔潤,富含脂質,能濡養損傷的筋骨組織。其溫性可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緩解寒凝血瘀之痛。外敷時可能形成保護層,減少外部刺激。
  2. 龜甲(1兩半,屑)

    • 性味歸經:甘、鹹、寒,歸肝、腎經。
    • 作用推演
      龜甲擅長「滋陰潛陽、強筋健骨」,其鹹寒之性可制衡羊腦的溫性,避免過熱傷陰。屑狀形態易於與他藥混合,增加貼敷時的附著力。此外,龜甲富含膠質,可能協助修復損傷的筋膜。
  3. 生地黃(3兩,切)

    • 性味歸經: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 作用推演
      生地黃能「涼血止血、滋陰生津」,針對外傷後瘀熱互結的病理狀態。其寒性可清局部瘀熱,防止腫脹化熱;同時滋潤組織,緩解疼痛。

三、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涼並用,動靜結合

    • 羊腦溫通配龜甲、生地黃寒潤,既活血又不助熱,符合中醫「調和陰陽」原則。
    • 龜甲「靜」以固護筋骨,羊腦「動」以行氣血,生地調和二者,共奏止痛之效。
  2. 酒焙加強藥效

    • 以酒焙制後搗泥,酒性辛溫,可增強藥物透皮吸收,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
  3. 外敷直達病所

    • 此方設計為外用法,透過微熱包裹(冷則更換),維持患處溫度,改善氣血流通,緩解「不通則痛」之病機。

四、總結論治思路

此方針對外傷初期「瘀血腫痛」而設,結合動物藥(羊腦、龜甲)與植物藥(生地黃),透過「溫通涼散、滋養修復」雙重作用,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其組方體現古代「內病外治」的智慧,尤其重視局部與整體的平衡調理。

傳統服藥法


羊腦1合,龜甲1兩半(屑),生地黃3兩(切)。
上以酒焙,和搗如泥。微熱裹損處,冷卻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羊腦方,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二。 組成:羊腦1合,龜甲1兩半(屑),生地黃3兩(切)。 主治:被馬墜損,疼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