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須散

YANG X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選粹》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10.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羊須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 疏散風熱 的功效。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消痰止咳的功效。 羊須散作為治療風熱感冒的方劑,以荊芥疏散風熱,並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

此外,荊芥亦可 透疹,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疹子,也有助於其順利發散,達到治癒的效果。

羊須散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和藥性:羊須散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中部分藥材性寒,如金銀花、連翹等。大棗味甘性溫,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胃。
  2. 益氣補血:大棗具有益氣補血、健脾和胃的功效,可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藥物更好的發揮療效。同時,大棗還能緩解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口乾舌燥等。

總之,大棗的加入,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使羊須散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羊鬚散」主治功效分析

「羊鬚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環口生瘡,即「羊鬚瘡」。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古文內容可見,「羊鬚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羊鬚瘡」根據古文描述,屬於面瘍範疇,與陽明熱症、風毒等有關。方劑中的羖羊須,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2. 祛風止癢:荊芥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止癢的功效,可以緩解瘡口周圍的紅腫、瘙癢等症狀。
  3. 補益脾胃:大棗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方劑中加入大棗有助於恢復小兒的脾胃功能,增強其抵抗力。

從劑型上看,「羊鬚散」採用的是外用療法,將藥物研成細末,用香油調塗於患處。這種外用方式可以使藥物直達病灶,發揮更直接的治療作用。其中,香油具有潤燥、止痛的功效,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也對小兒皮膚有保護作用。

古文依據

  • 《雜病源流犀燭》:「並小兒環口生瘡,名羊鬚瘡(宜羊須散)。」
  • 《沈氏尊生書》:「並小兒環口生瘡,名羊須瘡(宜羊須散)。」
  • 《雜病源流犀燭》:「_羊須散_,〔羊鬚瘡〕,羖羊須,荊芥,干棗(去核各二錢),上燒炒存性,入膩粉五分,同研,先洗淨,香油調塗。」
  • 《沈氏尊生書》:「羊須散〔羊須瘡〕羖羊須 荊芥乾棗去核各二錢 上燒炒存性,入膩粉五分,同研,」

傳統服藥法


羖羊須2錢,荊芥2錢,乾棗(去核)2錢。
上燒炒存性,入膩粉5分,為末。
先以溫水洗淨,香油調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羊須散, 出處:《瘍科選粹》卷三。 組成:羖羊須2錢,荊芥2錢,乾棗(去核)2錢。 主治:羊須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