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黃膏

蠟黃膏

LA HUANG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肺經 20%
大腸經 20%
胃經 20%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蠟黃膏中使用椿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椿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例如濕疹、皮炎等,椿皮能有效清熱解毒,並抑制病菌滋生,幫助止癢。
  2. 收斂生肌: 椿皮還具有一定的收斂生肌作用,能夠促進傷口癒合,減少分泌物,防止感染。因此,在蠟黃膏中加入椿皮,可以幫助改善皮膚炎症,促進傷口修復,達到治療效果。

蠟黃膏中加入荊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熱,消腫止癢: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消腫止癢的功效。蠟黃膏多用於治療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而荊芥的疏風散熱作用可有效緩解皮膚炎症,並促進皮損的癒合。
  2. 解毒止痛:荊芥亦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痛作用,可幫助治療皮膚病所伴隨的疼痛、瘙癢等症狀,進一步提升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蠟黃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臁瘡」,又稱「裙邊瘡」或「老爛腳」,多發於小腿脛骨內外側,屬慢性潰瘍範疇。古代醫家認為其病因多與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久病氣血虧虛有關,常見瘡面腐肉不脫、膿水淋漓、久不收口等症狀。蠟黃膏以「蕩洗」與「蠟紙膏藥」外敷結合,旨在清熱祛腐、生肌斂瘡。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煎湯藥材分析(槐條、椿皮、桃條、楝條、柳條、荊芥):

    • 槐條:苦寒,清熱涼血,擅治濕熱瘡毒,尤宜下肢潰瘍。
    • 椿皮(樗白皮):苦澀寒,燥濕清熱、收斂止血,適用於濕瘡潰爛。
    • 桃條:苦平,活血通絡,助消散瘡毒瘀滯。
    • 楝條(川楝或苦楝):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針對濕熱蘊結之瘡。
    • 柳條:苦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古方常用於濕熱瘡癰。
    • 荊芥:辛溫,祛風解表、消瘡透毒,能緩解瘡瘍癢痛,並助他藥透達。

    整體邏輯:諸藥多以苦寒為主,側重清熱燥濕、解毒斂瘡,兼以活血祛風。煎湯「蕩洗」可直接清潔瘡面、祛除腐膿,為後續生肌創造條件。其中,椿皮、槐條收斂止血,桃條活血防瘀滯,楝條、柳條強化清濕熱之功,荊芥兼具「反佐」之意,防苦寒過甚而抑氣血運行。

  2. 蠟膏外敷作用

    • 生黃蠟:性甘微溫,具封固護瘡、潤膚生肌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補中益氣,續絕傷金瘡」。以蠟攤於紙上成膏,分十層貼敷,逐層替換,能:
      • 物理保護:隔絕外邪,減少瘡面摩擦與感染。
      • 溫潤引導:蠟性溫潤,可促進局部氣血循環,助藥力滲透。
      • 漸進療效:三日一洗瘡,每次去一層蠟膏,既維持藥效持續性,又避免過度刺激。

三、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體現「先清後斂」的治療思路:

  1. 階段一(蕩洗):以苦寒藥液滌蕩瘡面濕熱毒邪,清潔腐敗組織。
  2. 階段二(蠟敷):透過黃蠟的溫斂特性,逐步修復瘡口,搭配漸進式換藥,使新肉從內向外生長,避免瘡口假性癒合。
  3. 協同效應:蠟膏的溫性可緩和蕩洗藥的寒涼,防止久用寒藥傷正,契合「祛腐不傷新」的瘡瘍治療原則。

結論
蠟黃膏結合液體蕩洗與固體蠟敷,利用「清熱祛濕—活血透毒—溫潤生肌」的梯次作用,針對臁瘡濕熱瘀滯、久不收口的病機,體現古代外治法的精準配伍與劑型設計智慧。

傳統服藥法


槐條、椿皮、桃條、楝條、柳條、荊芥。
上熬湯,不時蕩洗,無漿絹帛搵乾,用生黃蠟於紙上量瘡大小攤膏10個,即將10層都拴瘡上,3日1洗瘡,除去著瘡蠟紙膏藥1個,余仍貼。不消一月,無問年深日近,必然痊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蠟黃膏, 出處:《瑞竹堂方》卷五。 組成:槐條、椿皮、桃條、楝條、柳條、荊芥。 主治:臁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