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蟾散
JIN CH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古今醫鑑》卷六引李桐峰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蟾散的組成中,的確包含「青蛙」,但並非直接使用青蛙本身,而是以「蟾蜍」作為藥材。蟾蜍,俗稱「癩蛤蟆」,與青蛙同屬蛙類,但其藥用價值遠超青蛙。
金蟾散以蟾蜍為藥材,主要取用其乾燥的蟾酥,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生肌的功效,能治療多種疾病,例如:癰疽腫毒、瘰癧、跌打損傷、毒蛇咬傷等。而青蛙則藥用價值較低,且難以捕捉,因此並未被納入金蟾散的藥方之中。
金蟾散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消脹:砂仁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脹、健脾止瀉的功效。金蟾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阻滯、脾胃不和引起的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砂仁可以幫助行氣化濕,消除脹滿,改善脾胃功能。
- 溫脾止瀉:砂仁還可以溫脾止瀉,對於寒濕導致的腹瀉有較好的療效。金蟾散中常與其他溫中散寒的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緩解腹瀉症狀。
主治功效
金蟾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金蟾散主治氣郁臌脹,表現為胸腹脹滿、氣急難臥、二便不暢、神倦肢瘦、肚腹單脹,無論病程長短皆可應用。
治療原理
金蟾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理氣消脹: 方中以砂仁為主要配伍藥材,其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溫中、化濕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氣機阻滯所導致的胸腹脹滿。古文中有"治氣脹如神"、"氣鼓放屁;水鼓加苦亭藶五錢煎,酒送下再服"的記載,說明金蟾散能通過行氣來消除氣脹。此外,多篇古文提及以酒或陳皮湯送服金蟾散,陳皮同樣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與砂仁協同作用,增強理氣消脹的效果。
利尿消腫: 金蟾散中的主要成分為金蟾,即蝦蟆,其性寒味咸,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古文中有“遍身水腫,腹脹如鼓,宜此消散,後仍調補。”的描述,表明金蟾散亦可用於治療水腫。方中配伍砂仁,在理氣的同時,也有助於水濕的運化,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清熱解毒: 金蟾散中的金蟾,其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因此亦可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痛。古文中有“治諸瘡已潰,誤沾馬汗、皂汁、糞穢、毒水,或竹木撣刺焮腫大痛”的記載,以及“溫水洗淨瘡口,拭乾,撒藥入內,上貼太乙膏。良久,毒水流盡,有刺亦出。”的描述,皆為金蟾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的體現。
殺蟲療疳: 多篇古文提到金蟾散可用於治療小兒疳積,如“治小兒脊疳,頭大項細,四肢黃瘦,肚大胸高,毛髮乾立”、“繼用金蟾散消其疳”、“治脊疳積疳”等。疳積是由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等原因導致的蟲積、氣滯、血瘀等病理產物在體內積聚而成,而金蟾具有殺蟲的作用,配伍砂仁等理氣藥物,可以消積導滯,從而治療疳積。
總結
綜上所述,金蟾散以金蟾為主藥,配伍砂仁等藥材,通過理氣消脹、利尿消腫、清熱解毒、殺蟲療疳等作用,達到治療氣郁臌脹、水腫、瘡瘍腫痛、小兒疳積等病症的目的。此方在古代醫學典籍中被廣泛應用,並被譽為“治氣脹如神”,顯示其在臨床上具有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蟾 夜明砂 桃白皮 樗根皮 地榆 訶子 槐米 粉草 大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金蟾散, 出處:《顧氏醫徑》卷五。 組成:蟾、夜明砂、桃白皮、樗根皮、地榆、訶子、槐米、粉草、大棗。 主治:消疳。主治:脊疳。脊熱生蟲,以手擊其背,空若鼓鳴。
金蟾散, 出處:《藥奁啓秘》。 組成: 金蟾散(《藥奁啓秘》。)出處:《藥奁啓秘》。組成:乾蟾皮不拘多少。主治:消腫退毒。 。 主治:消腫退毒。
金蟾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六引李桐峰方。 組成:大蝦蟆1個,砂仁。 主治:理脾和胃,舒氣寬胸。主治:氣鬱臌脹,胸腹脹滿,氣急難卧,二便不暢,神倦肢瘦,肚腹單脹,無論新久。
金蟾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乾蟾1枚(大者;塗酥炙令焦黃),夜明砂3枚(微炒),胡粉3錢,丁香3-7粒,桃白皮3分(銼),樗根白皮3分(銼),地榆3分(銼),百合3分,訶黎勒3分(煨,用皮),白蕪荑3分(微炒),人參3分(去蘆頭),槟榔1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黃連3分(去須),黃柏3分(銼)。 主治:小兒脊疳,頭大項細,四肢黃瘦,肚大胸高,毛發乾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