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飲子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大腸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在黃芩飲子中,黃芩的主要作用是清熱瀉火,抑制濕熱之邪,同時也能解毒消腫,緩解因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此外,黃芩還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降血壓等藥理作用,使其在黃芩飲子中發揮更全面的治療功效。
黃芩飲子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 赤芍性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黃芩飲子主治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赤芍的涼血止血作用可以輔助黃芩清熱解毒,達到止血的目的。
- 活血化瘀: 赤芍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淤積,進一步緩解熱毒所致的疼痛和腫脹。與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相輔相成,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
黃芩飲子中包含羚羊角,主要是因為羚羊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的功效。
清熱解毒:黃芩飲子主治熱病,而羚羊角能清熱解毒,與黃芩等藥物共同作用,更能有效退熱。
鎮驚熄風:羚羊角具有鎮驚熄風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熱病所致的煩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狀,使患者更快恢復。
因此,黃芩飲子中加入羚羊角,有助於提高藥效,更好地治療熱病。
黃芩飲子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燥濕止癢: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之效。與黃芩同用,可加強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熱毒熾盛、濕熱內蘊的病症,例如濕疹、膿皰瘡等皮膚病。
- 利濕退黃:黃柏具利濕退黃之效,可治療濕熱蘊結、脾虛濕困所致的黃疸。黃芩亦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加強利濕退黃之力,促進濕熱排出,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
黃芩飲子中包含大青葉,主要是因為兩者藥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善於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適用於熱毒熾盛,血分有熱的病症。而大青葉味苦甘寒,性涼,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特別擅長治療熱毒壅盛,血分熱盛導致的各種疾病。
兩者合用,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力,並能涼血止血,使藥效更顯著,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疽疔毒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黃芩飲子」中的苦竹葉,具有清熱解毒、利尿的作用。苦竹葉能夠幫助改善因熱毒所致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瘙癢等症狀,與黃芩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清熱解毒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芩飲子」主治功效分析
基於古文內容,我們可以得知「黃芩飲子」主要用於治療傷寒,且症狀表現為心肺煩熱以及口瘡爛痛。
治療原理分析:
從方劑組成來看,「黃芩飲子」以清熱解毒、涼血瀉火為主要治療方向。
心肺煩熱: 古文描述的「心肺煩熱」可以理解為熱邪侵襲心肺,導致心火亢盛、肺熱壅盛的病理狀態。方中黃芩、黃柏、大青葉均具有清熱燥濕、解毒的作用,能夠清除心肺之熱。其中,黃芩善清上焦之熱,黃柏可清下焦濕熱,而大青葉則擅長清熱解毒,特別是針對病毒感染引起發熱有良好效果。
口瘡爛痛: 口瘡在中醫裡,常被認為是「火熱上炎」所致,即體內的熱邪上沖於口舌,導致黏膜破損、潰瘍疼痛。黃芩、大青葉的清熱解毒功效有助於消除導致口瘡的熱邪。而赤芍活血化瘀、止痛散結,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潰瘍癒合,減輕疼痛。羚羊角雖以平肝熄風見長,但也有清熱涼血之效,可以協同清熱。苦竹葉利尿通淋,有助於將體內熱毒排出體外,輔助治療。
總結:
「黃芩飲子」通過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活血止痛等途徑,針對性地治療傷寒引起的心肺煩熱、口瘡爛痛等症狀。其配伍精妙,既能針對病因清熱解毒,又能兼顧症狀緩解疼痛。 《外臺秘要》中提到,此方可用於「救急」,說明其藥效較為迅速,適合於熱證較為急重的情況。
綜上所述,「黃芩飲子」是一個以清熱解毒為主的方劑,主要針對熱邪引起的病症。其藥物組成和功效與古文記載的病症相吻合,說明古人對該方劑的運用已達到相當的水平。
傳統服藥法
黃芩2大兩,梔子仁2-7枚,乾葛2大兩,芒消半大兩。
上切。
以水3大升,煮取1大升,絞去滓,下芒消調之,分2次溫服。快利即愈,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心肺煩熱、口瘡爛痛等症。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飲子, 出處:《外台》卷三十七引薛侍朗方。 組成:黃芩2大兩,梔子仁2-7枚,乾葛2大兩,芒消半大兩。 主治:服石之後覺大熱,不得通泄。
黃芩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一。 組成:黃芩1兩,赤芍藥2兩,羚羊角屑2兩,黃柏2兩,大青1兩,苦竹葉2兩。 主治:傷寒,心肺煩熱,口瘡爛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