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箍藥寄方中加入「蝦蟆」 (蟾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解毒消腫: 蟾蜍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生肌的功效。其毒素可解蛇毒、蜂毒等,且能消炎止痛,對於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病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 活血化瘀: 蟾蜍的毒素也能活血化瘀,對於瘀血腫痛、經閉不通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箍藥寄方中加入「蝦蟆」,旨在藉助其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箍藥寄方中加入銀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抑菌止癢:銀朱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抑菌止癢之效。對於濕疹、皮癬等皮膚病,銀朱能有效控制炎症反應,減輕瘙癢和紅腫。
- 收斂生肌:銀朱微毒,外用可起到收斂生肌的作用。對於傷口潰瘍、濕疹滲液等情況,銀朱能促進創面癒合,防止感染。
因此,箍藥寄方中加入銀朱,不僅能有效治療皮膚病,更能起到收斂生肌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箍藥寄方主治「發背癰疽,諸般腫毒」,此類病症在傳統中醫屬外瘍範疇,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局部表現為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潰爛。此方外用為「箍圍藥」,即通過圍束瘡毒、收束腫勢,防止毒邪擴散,同時拔毒止痛,符合中醫「束毒截瘍」之法。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鮮鴨蛋油(煮熟去皮煎油)
- 性味功效:鴨蛋甘涼,傳統認為其油能潤燥解毒。《本草綱目》載其「治湯火傷」,外用具清熱潤膚之效。煎油後質地黏滯,可作為賦形劑,兼有黏附藥粉、封固瘡周的作用,形成物理性屏障以「束毒」。
- 治療原理:蛋油黏稠之性能吸附藥末,緊貼瘡周,阻遏毒邪蔓延,同時潤澤瘡周肌膚,緩解燥熱疼痛。
2. 蝦蟆頭(炭火燒存性為末)
- 性味功效:蝦蟆(蟾蜍)頭古代外用多用於瘡毒,《本草拾遺》謂其「主蝕疥瘡、癰疽」。燒存性後,其性轉為辛溫走竄,具攻毒散結、化瘀消腫之效。
- 治療原理:炭化後增強吸附與斂瘡作用,局部刺激瘡毒,促進膿毒外透,與蛋油配合可「以毒攻毒」,引邪外出。
3. 銀朱(3錢,硫化汞類礦物藥)
- 性味功效: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殺蟲解毒、防腐斂瘡。《本草綱目》稱其「破積滯,劫痰涎,散結胸」。外用能燥濕殺蟲,抑制瘡面腐敗。
- 治療原理:其毒性可抑制局部細菌(古人謂「殺蟲」),與蝦蟆頭共奏拔毒之效,且紅色礦物粉可能具收斂作用,助縮小瘡腫範圍。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此方以「攻毒束瘡」為核心:
- 物理性束毒:蛋油黏滯,配合藥粉形成固體藥膜,機械性限制瘡毒擴散。
- 化學性拔毒:蝦蟆頭與銀朱均具攻毒性,刺激瘡周並引膿毒外泄,銀朱兼防腐燥濕。
- 留頂泄毒:正如原文強調「留頂以出毒氣」,符合中醫瘍科「開窗引流」原則,避免閉門留寇。
此方體現「圍藥」特色,結合黏滯、攻毒、燥濕三法,針對陽證瘡瘍初起未潰或已潰毒盛者,通過外截內消達到止痛消腫之效。
傳統服藥法
鮮鴨蛋3個(煮熟去皮,入鍋內煎出油),蝦蟆頭2個(炭火內燒存性,為末),銀朱3錢(共攪蛋油內)。
束緊瘡根,出毒氣止痛。
瓷罐收貯,封口,勿令泄氣。
遇對口發背諸毒,疼痛不可忍者,用鵝翎(扌習)瘡周圍,留頂以出毒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箍藥寄方, 出處:《良朋匯集》卷五。 組成:鮮鴨蛋3個(煮熟去皮,入鍋內煎出油),蝦蟆頭2個(炭火內燒存性,爲末),銀朱3錢(共攪蛋油內)。 主治:束緊瘡根,出毒氣止痛。主治:發背癰疽,諸般腫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