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舌膏

蟾舌膏

CHAN SHE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脾經 25%
肺經 25%
肝經 25%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蟾舌膏」方劑中包含「蝦蟆」,也就是蟾蜍,主要原因如下:

一、蟾蜍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
蟾蜍的毒性主要來自其分泌的蟾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中醫認為,蟾酥可以治療一些熱毒引起的疾病,例如癰疽、疔瘡、蛇蟲咬傷等。

二、蟾蜍與舌頭的關係:
「蟾舌膏」的「舌」字,不僅指蟾蜍的舌頭,更象徵著其解毒功效。中醫認為,舌頭是人體五臟六腑之表,與熱毒關係密切。因此,蟾蜍的解毒功效,可以透過舌頭這個媒介,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總之,「蟾舌膏」中包含「蝦蟆」,主要利用其毒性,達到清熱解毒的功效,治療一些熱毒引起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蟾舌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魚臍疔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疔瘡之一種,因其形狀似魚臍凹陷,色黑或黃,周圍赤腫,疼痛劇烈,多因毒邪蘊結、氣血凝滯所致。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疔瘡多與濕熱火毒或外傷染毒相關,須以拔毒消腫、化瘀散結為治。

蟾舌膏以單味藥「蝦蟆舌」為核心,其性味功效古代文獻記載較少,然蝦蟆(蟾蜍)整體具有解毒消腫、破癥散結之效。如《本草綱目》載蟾蜍可治「惡瘡、疔腫」,其舌部或取其局部解毒拔毒之用。此方以舌研爛外敷,或借其血肉之性,直達病所,以「拔根外出」。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蝦蟆舌

    • 物理作用:舌為血肉之品,研爛後呈黏稠膏狀,易附著於瘡面,或具吸附之力,可能助膿毒外泄。
    • 藥理推測:蟾蜍分泌物(如蟾酥)具強效解毒消腫作用,舌部或含相似成分,可局部麻醉止痛、抑制瘡毒蔓延。
  2. 紅絹片攤貼

    • 紅絹為載體,取其輕薄透氣,助藥力滲透。或因紅屬火,象徵「火行毒散」之意,符合傳統「以色治色」理論(如黑瘡用紅帛)。
    • 後註「蟾肚皮代絹妙」,更強調同類相使:蟾皮本身清涼解毒,且與舌同源,加強協同作用。
  3. 治療原理

    • 拔毒外出:透過貼敷使疔根(膿栓或壞死組織)鬆動脫出,類似古代「咬頭膏」之效。
    • 局部引邪:以血肉之品引藥直達病所,符合「以毒攻毒」思維,或透過刺激瘡周氣血流通,促邪外散。

總評

此方為簡便外治之法,體現古代「單方驗方」特色,強調局部拔毒與同類相求。其效或基於蟾蜍成分消炎抑菌,結合物理吸附作用。然方劑組成簡略,現代應用須進一步驗證其機理。

傳統服藥法


蝦蟆舌1個。
研爛。
用紅絹片攤貼,其根自出。蟾肚皮代絹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蟾舌膏,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二。 組成:蝦蟆舌1個。 主治:魚臍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