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活血湯中加入地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瘀不通所致的各種炎症、腫痛,地丁能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五味活血湯中其他藥物,能更有效地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地丁除清熱解毒外,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地丁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配合五味活血湯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能更有效地止痛消腫。
總之,地丁在五味活血湯中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五味活血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五味活血湯常用於治療血瘀兼有熱毒的病症,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金銀花能清熱解毒,消除熱毒,有助於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 涼血止血:金銀花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五味活血湯中加入金銀花,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血液循環,並能有效止血,減輕出血量。
因此,五味活血湯中加入金銀花,既可清熱解毒,又可涼血止血,有助於改善血瘀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五味活血湯中加入紫背天葵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活血化瘀: 紫背天葵草味甘性涼,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
- 清熱解毒: 紫背天葵草亦具清熱解毒功效,能清熱涼血,消腫止痛。對於一些伴有發熱、炎症的瘀血癥,紫背天葵草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五味活血湯中加入紫背天葵草,能增強活血化瘀功效,同時兼具清熱解毒之效,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疾病。
五味活血湯中加入當歸尾,是基於其獨特的藥性與功效。
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入肝、心經,具有活血止痛、調經止痛、補血養血之效。而當歸尾相較於當歸身,更偏重於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尤其對於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跌打損傷、經期腹痛等症狀,有較佳的療效。
此外,當歸尾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因血瘀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也有顯著療效。因此,五味活血湯中加入當歸尾,可加強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血瘀證。
五味活血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味苦、微寒,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其能有效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與方中其他活血藥材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瘀阻。
- 清熱解毒: 赤芍性寒,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血瘀兼有熱毒的病症,赤芍能起到清熱涼血的作用,避免瘀血化熱,加重病情,同時也為方中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提供有利環境。
五味活血湯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丹參性涼,味苦甘,入心、肝、脾經。其藥理作用以活血化瘀為主,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清除血瘀,有助於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血脈不通等症狀。
- 涼血解毒: 丹參亦具涼血解毒之效,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熱毒瘀血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均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五味活血湯中加入丹參,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化瘀止痛,清熱解毒,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目的。
五味活血湯中加入雞血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 雞血藤味甘苦,性平,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雞血藤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補益氣血: 雞血藤同時也具有補益氣血的作用,能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症狀。在五味活血湯中,雞血藤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補益氣血,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五味活血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通絡,祛瘀止痛: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通絡、祛瘀止痛的功效。它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對於因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引藥下行,通利關節: 川牛膝具有引藥下行之性,能將藥力引導至下焦,並通利關節。五味活血湯多用於治療下肢痺痛、筋骨疼痛等症狀,川牛膝的加入可加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部位。
五味活血湯中加入黃耆,是基於其補氣活血的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其補氣作用能增強血液循環,促進血瘀消散;其固表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預防外邪入侵,減少瘀血形成的機會。因此,黃耆在五味活血湯中,不僅能促進活血化瘀,還能增強整體治療效果,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五味活血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活血,通經絡:防己味苦辛,性寒,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的功效。五味活血湯旨在活血化瘀,通經絡,而防己的通經絡作用能增強藥效,促進血液循環,使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五味活血湯中藥材多偏於溫熱,加入防己能起到寒涼之性,與其他藥材相互協調,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更利於活血化瘀,解除瘀阻,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味活血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所治「熱毒流注」,乃寒濕久鬱化熱,毒邪深伏經絡,致氣血瘀阻、血肉腐敗。其病機關鍵為「熱毒壅滯」與「血瘀絡閉」,常見患處紅腫灼痛、潰爛腐穢,甚則骨脫筋萎,猶如古籍所述「脫疽」之證(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治法當以清解熱毒為主,輔以活血通絡,佐以扶正託邪,以遏毒邪蔓延,促進氣血暢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剖析:
1. 清熱解毒為君,直折熱毒
- 公英、地丁、銀花、紫背天葵、蚤休:五藥皆為清熱解毒峻品,力專效宏。
- 公英、地丁(《醫宗金鑒》五味消毒飲核心)擅消癰腫疔毒;
- 銀花透熱達表,防毒邪內陷;
- 紫背天葵涼血散結,蚤休(七葉一枝花)清解鬱熱,更有消腫定痛之效。
- 配伍意義:集苦寒清解之品,針對「熱毒熾盛」之根本,阻斷毒邪繼續耗傷血肉。
2. 活血化瘀為臣,通絡止痛
- 歸尾、赤芍、紅丹參、雞血藤、川牛膝:
- 歸尾破血逐瘀,赤芍涼血散瘀,二者相須,既能行血又不助熱;
- 紅丹參「一味功同四物」,活血兼能養血;
- 雞血藤行血補血,舒筋活絡;
- 川牛膝引藥下行,兼通利關節。
- 配伍意義:熱毒瘀血互結,單清熱恐留瘀,故以活血藥疏通經絡,改善局部氣血壅滯,既助解毒藥效,又緩解疼痛。
3. 益氣利濕為佐,標本兼顧
- 黃耆、防己:
- 黃耆益氣託毒,防己利濕消腫,二者相配,既防苦寒傷正,又能利濕以減經絡壓力。
- 配伍意義:針對「久病必虛」及「濕鬱化熱」之病機,扶正以助祛邪,利濕以輔通絡。
全方治療原理總論:
本方以「清解—活血—扶正」三法並行,契合「熱毒流注」之複雜病機:
- 清熱解毒直攻病本,瓦解熱毒壅滯之勢;
- 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阻斷「瘀—熱—腐」惡性循環;
- 益氣利濕兼顧體質與濕邪,防藥性過峻而傷正。
諸藥協同,使熱毒得清、瘀血得化、氣血得復,適用於熱毒瘀血交阻之脫疽、癰瘡等證,尤對現代醫學「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熱毒瘀阻型者具針對性療效。
傳統服藥法
公英30克,地丁30克,銀花30克,紫背天葵30克,蚤休30克,歸尾10克,赤芍12克,紅丹參20克,雞血藤20克,川牛膝20克,黃耆15克,防己15克。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每日1劑,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但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但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活血湯, 出處:《千家妙方》。 組成:公英30g,地丁30g,銀花30g,紫背天葵30g,蚤休30g,歸尾10g,赤芍12g,紅丹參20g,雞血藤20g,川牛膝20g,黃耆15g,防己15g。 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主治:熱毒流註。寒濕鬱久化熱成毒,經絡阻塞,氣血瘀滯,肉腐,筋爛,骨枯,骨脫者。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