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疝方

JI SHAN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胃經 13%
脾經 13%
肺經 12%
腎經 9%
心經 9%
膀胱經 5%
三焦經 5%
心包經 5%
膽經 5%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積疝方中加入山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 山楂性酸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疝氣常由飲食不節,積滯內停所致,山楂能消解積滯,改善消化功能,從而緩解疝氣症狀。
  2. 活血化瘀: 山楂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疝氣的形成往往與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有關,山楂可幫助改善血瘀,緩解疼痛。

積疝方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疝氣多因氣滯血瘀、寒凝氣滯所致,茴香能溫通氣血,緩解疼痛,有助於疝氣的緩解。
  2. 健脾消食: 茴香亦能健脾消食,對於脾胃虛弱、飲食積滯所致的疝氣也有輔助治療作用。脾胃健運,氣血充足,則更有利於疝氣的康復。

積疝方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有二: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之效,可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脹滿,且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疝氣疼痛。
  2. 調和營衛,協調氣機: 積疝方中常以柴胡配伍其他藥物,如香附、延胡索等,共同疏肝解鬱,並協調氣機,使營衛調和,有助於疝氣的消退。

因此,柴胡在積疝方中發揮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以及調和營衛、協調氣機等作用,有助於治療疝氣。

積疝方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疝氣疼痛。
  2.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牡丹皮還具備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能緩解因熱毒瘀積導致的疝氣紅腫熱痛等症狀。

綜合而言,牡丹皮在積疝方中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等多重作用,有助於緩解疝氣疼痛,促進病患康復。

主治功效


積疝方 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積疝方主治疝痛

藥物組成

  • 山楂 (一兩)
  • 茴香 (三錢)
  • 柴胡 (三錢)
  • 牡丹皮 (一錢)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多篇古文內容,可見「積疝方」主要針對因氣滯血瘀、寒凝氣滯所導致的疝痛進行治療。方中各藥的功效與治療原理如下:

  1. 山楂: 主要功效為消食化積、活血止痛。在疝痛的治療中,山楂能消導食積,改善因飲食不節、積滯內停所引起的腹部脹滿疼痛。更重要的是,山楂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疝痛有顯著效果。

  2. 茴香: 茴香具有理氣健胃、散寒解痙的功效。在疝痛的治療中,茴香能溫散寒邪,行氣止痛,特別適用於寒疝,即因寒邪凝滯、氣機不暢所導致的疝痛。茴香能溫暖下焦,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3. 柴胡: 柴胡的主要功效是疏肝解鬱、和營退熱。在疝痛治療中,柴胡主要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肝氣鬱結可導致氣機不暢,進而引發疼痛。柴胡能疏理肝氣,使氣機調暢,從而緩解疝痛。

  4. 牡丹皮: 牡丹皮具有涼血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在疝痛治療中,牡丹皮主要發揮其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作用。對於因血瘀或兼有熱象的疝痛,牡丹皮能涼血散瘀,清解熱毒,與山楂合用,增強活血化瘀之效。

方劑整體作用

「積疝方」以山楂、茴香為主,分別針對「瘀」和「寒」這兩個疝痛的常見病因。柴胡和牡丹皮則進一步加強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使全方既能散寒止痛,又能活血化瘀,調理氣機,對於多種類型的疝痛都能起到治療作用。

古文中的輔助說明

  • **《濟陽綱目》**中的「積疝丸」與「積疝方」的藥物組成及比例有相似之處,都包含山楂、茴香、柴胡、牡丹皮,且劑量比例相近,說明這些藥物是治療疝痛的常用組合。

  • **《赤水玄珠》**中也記載了「積疝方」,藥物組成及比例與上述文獻一致,並特別指出其「劫痛」的功效,即快速止痛。此外,該書還提供了另一個治療疝痛的方劑,除了包含「積疝方」的全部藥物外,還加入了枳殼、山梔仁、桃仁、大茴、吳茱萸等,進一步增強了理氣止痛、活血化瘀、清熱瀉火的功效。

  • **《仁齋直指方論》**中的「積疝方」,除了山楂之外,其餘藥物與此方劑差異很大,說明中藥方劑配伍的多樣性,但是方劑中也用到了山楂,再次驗證山楂治療疝痛的重要作用。

  • **《丹溪心法》**中的「茴香,破故紙,吳茱萸(鹽炒,各五錢),胡蘆巴(七錢半),木香(二錢半)上為末,蘿蔔搗汁丸。鹽湯下。」從內容推斷,可能也是用於疝痛,從中藥組成可以看出,方劑偏向於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治療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總結來說,「積疝方」是一個以活血化瘀、散寒理氣為主要治療原則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疝痛。方中藥物相互配合,能有效緩解疝痛的症狀。中醫治病的精隨在於辨證論治,不同的中藥方劑主治也各有差異,這需要臨床經驗的總結,以及嚴謹的醫學分析才能做出最好的判斷。

傳統服藥法


山楂(炒)1兩,茴香(炒)3錢,柴胡(炒)3錢,牡丹皮1錢。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60丸,鹽湯送下。
本方方名,《醫統》引作「積疝丸」 。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應慎用。
  • 本方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如果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患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積疝方,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山楂(炒)1兩,茴香(炒)3錢,柴胡(炒)3錢,牡丹皮1錢。 主治:疝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