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散

WU 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串雅補》卷一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脾經 20%
心經 14%
肺經 12%
胃經 11%
腎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3%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虎散是一個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包括馬錢子。馬錢子具有較強的藥理作用,主要用於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其成分中的生物鹼,如馬錢子鹼,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筋骨疼痛,麻木,甚至中風後的肢體無力均有輔助療效。此外,由於五虎散的功效在於驅風散寒、舒筋活絡,馬錢子的加入,使得整個方劑在強化這一方面的效果上更為明顯。因此,在臨牀應用中,馬錢子往往與其他成分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此外,馬錢子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一種具有“發散”和“驅邪”能力的藥物,能夠幫助身體排出病邪,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組合使得五虎散在治療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特別是在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過程中。

五虎散中包含蜈蚣,主要原因有二:

一、驅風止痙: 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驅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五虎散主治小兒驚風、抽搐等症,蜈蚣可有效緩解痙攣,起到安神定驚的作用。

二、活血化瘀: 蜈蚣亦能活血化瘀,散瘀止痛,對於風寒濕痺、跌打損傷等症也有不錯的療效。五虎散中加入蜈蚣,不僅能驅風止痙,更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五虎散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利尿消腫的功效。五虎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齒齦腫痛等症,天花粉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炎症,減輕疼痛。
  2. 利咽消腫: 天花粉具有利尿消腫的作用,可以緩解咽喉腫脹,促進痰液排出,有利於咽喉的恢復。此外,天花粉還可以改善口乾舌燥等症狀,進一步提升五虎散的療效。

五虎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通鼻竅: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通鼻竅的功效。五虎散主治外感風寒,鼻塞流涕,頭痛發熱等症狀,細辛可以溫散寒邪,通利鼻竅,緩解鼻塞,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配伍增效: 細辛與五虎散中其他藥物,如蒼耳子、辛夷、白芷等,共同發揮散寒通竅的功效。細辛的加入,可以增強散寒解表的效力,促進鼻竅通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虎散中加入蒲黃,主要是利用其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

蒲黃性涼,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五虎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蒲黃能涼血止血,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消腫止痛、活血生肌的效果。

此外,蒲黃還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能幫助排出體內毒素,加速傷口癒合。

五虎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痛的功效。五虎散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鼻淵、鼻塞、頭痛等症,白芷可有效疏散風寒,通利鼻竅,緩解鼻塞、頭痛等症狀。
  2. 消腫止痛,生肌斂瘡: 白芷亦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五虎散中加入白芷,可幫助消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鼻腔炎症,並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總之,白芷在五虎散中起著疏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五虎散中包含紫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痛的功效。五虎散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燙傷等症,而紫草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有效地控制炎症,減輕疼痛。

二、 活血化瘀: 紫草同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對於五虎散中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具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五虎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較強的殺蟲、解毒功效,能有效驅除蛇蟲鼠蟻等,並治療因蟲毒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
  2. 消腫止痛: 雄黃亦具消腫止痛作用,能針對跌打損傷、外傷腫痛等症狀,起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五虎散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利用其解毒殺蟲和消腫止痛的藥性,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五虎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代主治

根據古籍記載,五虎散主治「一切無名腫毒,癰瘍,濕毒流注,惡瘡。」

現代藥理與古籍內容分析

五虎散組成包含:馬錢子、蜈蚣、天花粉、細辛、蒲黃、白芷、紫草、雄黃。

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各味藥的功效:

  • 馬錢子: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與古籍中「無名腫毒、癰瘍」的記載相符。
  • 蜈蚣:通經絡、解毒殺菌。與古籍中「惡瘡」的記載相符。
  • 天花粉:清熱生津、潤燥利咽。對應古籍中「濕毒流注」的症狀,有助於清熱解毒。
  • 細辛:溫肺化痰、宣肺平喘。在這個方劑中可能起到發散的作用,協助其它藥物發揮作用。
  • 蒲黃:收斂止血、涼血安神。對應古籍中「惡瘡」可能出現的出血症狀。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與古籍中「濕毒流注」的記載相符。
  • 紫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對應古籍中「無名腫毒、癰瘍」的熱毒症狀。
  • 雄黃:驅蟲滅鼠、解毒殺菌。與古籍中「惡瘡」的記載相符。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上述分析,五虎散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

  1. 攻毒為主:方中馬錢子、蜈蚣、雄黃均具有較強的攻毒作用,針對「無名腫毒」、「惡瘡」等症狀,直達病灶。
  2. 清熱解毒:天花粉、紫草、白芷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和濕毒,緩解「濕毒流注」的症狀。
  3. 活血止痛:馬錢子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痛症狀。

古籍中的爭議

  • 在《麻疹闡注》、《冷廬醫話》、《青囊秘訣》、《辨證奇聞》、《傅氏外科》、《辨證錄》中,均提到「五虎散」被誤用於治療麻疹、疳瘡等疾病,並導致不良後果。這些醫家認為五虎散過於峻猛,會損傷元氣,不適合用於治療虛證或小兒疾病。
  • 《辨證奇聞》、《傅氏外科》、《辨證錄》更進一步指出「毒氣之入,因元氣之虛也」,因此治療應以「補中攻泄」為原則,而非單純的敗毒。他們推薦使用「早奪湯」代替五虎散。
  • 《串雅補》則詳細記錄了五虎散的具體配方和用法,並強調其治療「無名腫毒、癰瘍、濕毒流注、惡瘡等症」的功效。
  • 《經驗良方全集》中記載的「五虎散」與上述方劑組成不同,其配方為「伏姜,陳芽茶,冰糖,神麯,山楂肉」,主要用於治療痢疾。

總結

五虎散是一個以攻毒為主的方劑,適用於治療實證的無名腫毒、癰瘍、濕毒流注、惡瘡等症。其治療原理主要為攻毒、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然而,由於其藥性峻猛,古代醫家對其應用存在較大爭議,認為其不適用於虛證或小兒疾病。因此,在使用五虎散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謹慎用藥。 現代應用五虎散仍需根據其藥理作用,並結合現代醫學的診斷,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番木鱉8兩,川蜈蚣30條,花粉3錢,北細辛3錢,蒲黃1錢,白芷1錢,紫草5分,甲片5分,雄黃5分。將木鱉水煮去皮毛,麻油10兩,入前各藥煎至枯黑去滓,次下木鱉,炸松黃色,不令焦黑,撈起為細末。
每服1-2分,老酒送下。用藥輕重,量人大小壯老。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化膿性關節炎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五虎散,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當歸、紅花、白芷、防風、南星等分。 主治:活血定痛。主治:跌撲損傷。瘀血腫痛,扭傷。

五虎散, 出處:《刺疔捷法》。 組成:薑黃1兩,爐甘石5錢,花粉5錢,大黃1兩,川柏5錢。 主治:退腫。主治:紅絲、黑疔瘡。

五虎散,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番木鱉8兩,川蜈蚣30條,花粉3錢,北細辛3錢,蒲黃1錢,白芷1錢,紫草5分,甲片5分,雄黃5分。 主治:一切無名腫毒,癰瘍,濕毒流註,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