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耳煎
TAO ER JI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極寒 (0.13)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脾經 20%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桃耳煎中含有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方劑中加入桃仁,旨在活血化瘀,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血瘀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等。
- 潤腸通便: 桃仁亦能潤腸通便,對於因血瘀或腸燥便祕所致的排便困難,桃仁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使糞便排出順暢。
總而言之,桃耳煎中加入桃仁,旨在利用其活血化瘀和潤腸通便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桃耳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乾血痨
「乾血痨」為中醫病名,屬虛勞之一,主因陰血虧耗、瘀滯內結所致,常見於女性。其證見經閉不行、形體羸瘦、肌膚甲錯、潮熱盜汗等,類似於現代醫學之晚期結核病、嚴重貧血或內分泌失調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此方以「黃酒煮服」並強調「渾身汗出」為驗,顯見其意在通陽行瘀、潤燥補虛,使陰血得滋、瘀結得散。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大木耳(炒研細末)
- 性味甘平,傳統用於潤燥、利腸胃、活血止血。此方特別強調「炒」製,推測目的在減其寒性,轉為溫通,助其入血分而行滯。
- 「去蒂曬乾」為古代炮製法,去雜質以純藥性,現代可理解為提升有效成分濃度。
核桃仁(搗泥)
- 甘溫潤補,歸肺、腎、大腸經,具補腎固精、潤燥養血之效。其油脂豐富,能潤燥通腸,針對乾血痨之陰枯便秘;溫性亦可助陽氣推動血行。
黃酒煎服
- 酒性辛溫,能行藥勢、通血脈,助兩藥之效直達血分。古代用酒煎多為增強溫通之力,尤其適合瘀血內停之證。
2. 組方邏輯與可能機理
此方以「潤燥化瘀」為核心,結合「動靜相宜」之法:
- 滋潤補虛:核桃仁補肝腎精血,針對乾血痨之本虛;
- 活血通滯:木耳炒後增溫性,配合黃酒辛散,破除經脈瘀阻;
- 汗法驗效:「汗出」為藥力透達之兆,反映氣血得通、腠理開泄,瘀熱隨汗而解,符合中醫「瘀去新生」之理。
3. 潛在適應延伸
雖原主乾血痨,然從藥性推論,或可延伸至:
- 陰虛血瘀型閉經(非寒實者);
- 老年腸燥便秘兼微瘀者(核桃潤腸、木耳活絡)。
三、總結
桃耳煎為簡捷之方,體現「以潤為通,以行為補」的治法,尤其適合虛中夾瘀之乾血痨。其巧妙在於:
- 木耳炒製轉性,合核桃一動一靜,兼顧攻補;
- 黃酒為引,激活藥力,從陰出陽。
然須注意,此方藥味單薄,臨證宜隨證加減,如虛甚可佐當歸、地黃;瘀重或加丹皮、桃仁,以契合個體病機。
傳統服藥法
大木耳(水泡脹,去蒂,曬乾,炒,為細末)1錢,核桃仁(去皮,搗為泥)1錢。
黃酒煮服。過半炷香時,渾身汗出,是其驗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桃耳煎, 出處:《奇方類編》卷下。 組成:大木耳(水泡脹,去蒂,曬乾,炒,爲細末)1錢,核桃仁(去皮,搗爲泥)1錢。 主治:乾血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