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膏

TI H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20%
腎經 14%
肺經 14%
肝經 12%
大腸經 8%
心經 4%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醍醐膏方劑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 烏梅性酸斂,入肺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之效。對於肺虛咳嗽、久咳不愈等症狀,可與其他藥材配合,起到緩解咳嗽、滋養肺陰的作用。
  2.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可生津止渴,對於暑熱傷津、口乾舌燥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烏梅還可改善消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幫助。

醍醐膏方中加入砂仁,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溫脾胃,助消化: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脾胃、助消化、行氣止痛的功效。醍醐膏中常含有甘草、黃芪等滋補性藥物,容易造成脾胃虛寒、消化不良,而砂仁的加入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避免藥物停滯,更好地發揮療效。

2. 芳香開胃,增進食慾: 砂仁具有獨特的芳香氣味,可以刺激味蕾,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的患者,加入砂仁可以改善食慾,促進營養吸收,有利於身體恢復。

醍醐膏中加入檀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檀香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效。其能清熱除煩,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所致的瘡瘍腫痛、皮膚瘙癢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2. 芳香開竅,醒神益智: 檀香氣味芳香,能醒脾開竅,使人神清氣爽,並有助於緩解頭痛、頭暈、失眠等症狀。

因此,將檀香加入醍醐膏中,不僅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效果,還能起到芳香開竅、醒神益智的作用,使其更能有效治療因熱毒所致的皮膚病及頭部疾病。

醍醐膏方中含有麝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特性:

  1. 開竅醒神:麝香氣味芳香,性溫通,能開通心竅、醒神止痛,對於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而醍醐膏常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其中也常伴隨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的症狀,麝香的開竅醒神作用可以緩解這些症狀。
  2. 活血化瘀: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腫痛、筋骨損傷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在醍醐膏的組成中,麝香能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主治功效


醍醐膏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消渴

治療原理分析:

醍醐膏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治療消渴:

  1. 生津止渴:

    • 烏梅: 味酸,能生津止渴,收斂止瀉,改善消渴症狀中的口渴多飲。
    • 白沙蜜: 甘甜滋潤,能生津潤燥,潤肺止咳,緩解口乾舌燥,滋養肺陰。
  2. 調和氣機,溫陽化氣:

    • 砂仁: 辛溫芳香,能溫中散寒,行氣化濕,促進脾胃運化水液,改善水液代謝失調。
    • 白檀: 辛溫,能調和氣血,行氣止痛,舒筋活絡,有助於氣機的暢通,促進津液的輸布。
  3. 開竅醒神:

    • 麝香: 辛溫芳香,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消腫止痛。少量使用可以提振精神,並可能對消渴伴隨的一些神經系統症狀有一定改善作用。

古文內容支持:

  • 《奇效良方》中明確記載醍醐膏「治消渴」。並用詩句「烏梅化痰止煩渴,蜜生津液潤心肺;白檀大能解暑毒,麝香通竅辟邪氣」概括了其主要成分的功效。
  • 《景岳全書》將醍醐膏列為治療消渴的方劑之一,並與其他治療消渴的方劑並列,如玉泉丸、益元散等,說明其在消渴治療中的地位。
  • 《古今醫統大全》亦記載醍醐膏「治消渴」。

總結:

綜合古文內容和方劑組成分析,醍醐膏通過烏梅、白沙蜜的生津止渴,砂仁、白檀的調和氣機、溫陽化氣,以及麝香的開竅醒神等作用,共同達到治療消渴的目的。其藥性偏於溫潤,對於消渴症屬於氣陰兩虛,兼有氣機不暢者較為適宜。

傳統服藥法


烏梅1斤(捶碎,甜水4大碗,煎1碗,濾去滓),白沙糖5斤,砂仁末半兩,白檀香4錢,麝香1字。
上藥前三味入砂石器內,慢火熬成赤色膏為度,取下放冷,加白檀香、麝香令勻,瓷石器內收頓,封口一宿。
夏月冷水調,冬月沸湯調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醍醐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六七。 組成:烏梅1斤(捶碎,甜水4大碗,煎1碗,濾去滓),白沙糖5斤,砂仁末半兩,白檀香4錢,麝香1字。 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