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橘丸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解鬱、化痰止咳之效。其辛香之氣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適用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胃脘脹滿等症。
- 降逆止嘔:橘皮能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青橘丸中加入橘皮,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降逆止嘔之效。
青橘丸中加入蕪荑,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癢 和 殺蟲止癢 的功效。蕪荑性味苦寒,入肺經,具有 清熱解毒 和 燥濕止癢 的作用,可有效抑制皮膚真菌和寄生蟲的生長,並緩解因風熱、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此外,蕪荑還能 活血化瘀,改善皮膚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進一步達到止癢的效果。因此,青橘丸中加入蕪荑,有助於緩解皮膚瘙癢症狀,並促進皮膚病的痊癒。
青橘丸方劑中包含貫眾,主要原因如下:
- 驅蟲止瀉:貫眾性苦寒,具有驅殺腸道寄生蟲、止瀉止痛的功效。青橘丸主治脾胃濕熱、蟲積腹痛、腹瀉等症,貫眾可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改善腹瀉症狀。
- 清熱解毒:貫眾還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青橘丸中加入貫眾,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的作用,進一步緩解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因此,青橘丸中加入貫眾,可有效驅蟲止瀉、清熱解毒,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脾胃濕熱、蟲積腹痛、腹瀉等症狀。
青橘丸中加入雷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化積: 雷丸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導滯、殺蟲止痛之效。青橘丸本身以理氣健脾為主,而雷丸的加入則能增強其消食化積的效果,對於食積停滯、腹脹腹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驅蟲止癢: 雷丸對於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有良好的驅除作用。青橘丸在治療一些伴有寄生蟲感染的脾胃疾病時,加入雷丸可以起到驅蟲止癢的輔助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青橘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橘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
- 蕁菇:消食和胃、潤腸通便。
- 貫衆:解毒殺蟲、利咽開音。
- 雷丸:驅蛔除積、潤腸通便。
古代功效主治: 諸蟲發動,上連心痛。
古文內容分析:
可以歸納出青橘丸在古代文獻中的應用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聖濟總錄》:治小兒熱痢不瘥,血脈妄行,變成血痢。
- 分析: 此處青橘丸組成僅有青橘皮和黃連。青橘皮理氣,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二者合用針對熱痢導致的血痢,具有清熱解毒、止痢的功效。方中比例為等分,強調清熱之力。
《聖濟總錄》:治風氣壅滯,大便秘澀。
- 分析: 古文中未提供此處青橘丸的完整配方,但指出其用於治療風氣壅滯導致的大便秘澀。推測此處的青橘丸可能含有理氣通便的藥物,例如青橘皮可能有疏肝理氣的作用。
《聖濟總錄》:治諸蟲發動,上連心痛。
- 分析: 此處青橘丸的組成包括青橘皮、蕪荑、貫眾、雷丸。青橘皮理氣止痛;蕪荑、貫眾、雷丸均有驅蟲的功效,其中雷丸、貫眾能殺蟲,蕪荑能消積。四藥合用,針對蟲積導致的心痛,具有驅蟲止痛的功效。
治療原理:
綜合以上分析,青橘丸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
- 清熱解毒,止痢: 使用青橘皮和黃連的組合,針對熱毒壅盛導致的痢疾,具有清熱解毒、止痢的功效。
- 理氣通便: 針對風氣壅滯導致的大便秘澀,可能運用了具有理氣通便功效的藥物組合。
- 驅蟲止痛: 青橘皮、蕪荑、貫眾、雷丸的組合,通過驅蟲、消積、理氣,達到止痛的目的,針對蟲積導致的心痛有較好療效。
總結:
青橘丸在古代醫籍中,根據不同的配伍,展現出多樣化的治療功效。從清熱止痢、理氣通便到驅蟲止痛,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其中,記載「治諸蟲發動,上連心痛」的青橘丸配方,與現代提供的組成相符,其治療原理主要為驅蟲、消積、理氣、止痛。而其它記載的青橘丸,則更偏重於清熱或理氣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青橘皮(去白,焙)、黃連(去須)各等分。
上為末,用豶豬膽汁和,卻入膽內,以米泔煮熟,取出,入麝香少許研勻,丸如黍米大。
每服15丸,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青橘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橘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八。 組成:青橘皮(去白,焙)、黃連(去須)各等分。 主治:小兒熱痢不癒,血脈妄行,變成血痢。
青橘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九。 組成:青橘皮(湯浸,去白,焙)、蕪荑(微炒)、貫眾、雷丸(炮)各等分。 主治:諸蟲發動,上連心痛。
青橘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青橘皮(去白,焙)1兩,檳榔(銼)1兩,鬱李仁(麸炒,去皮)1兩,木香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半夏(湯洗7遍)半兩,牽牛子半斤(搗取粉4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4兩。 主治:風氣壅滯,大便秘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