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犀煎
MU XI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八四引《十便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木犀煎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 莪朮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瘀之效。方中若有氣滯血瘀,疼痛難忍之症,莪朮可助其行氣活血,解除瘀阻,緩解疼痛。
2. 消積化瘀: 木犀煎常用於治療胸腹脹滿、疼痛、積聚不消等症,而莪朮具備消食化積、破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積聚,促進消化,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木犀煎中添加甘草,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木犀煎中可能包含一些性質偏寒或偏燥的藥材,添加甘草可以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
2. 補益脾胃: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的功效。木犀煎可能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相關的疾病,添加甘草可以增強藥效,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木犀煎方中包含檀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芳香開竅,醒神安神: 檀香氣味芳香,能開竅醒神,使人神清氣爽,有助於緩解精神疲乏、頭昏腦脹等症狀。此功效與木犀煎中其他藥材如菊花、薄荷等相輔相成,增強其開竅醒神之效。
- 行氣止痛,溫和養心: 檀香具有行氣止痛、溫和養心的功效,能緩解心氣不暢、胸悶氣短、心悸不安等症狀。在木犀煎中,檀香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如桂枝、當歸等,共同達到行氣止痛、溫補心陽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犀煎之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所載「冷氣」為核心病機,指寒邪凝滯、氣機不暢所致諸症。其表現涵蓋三焦:
- 上焦:咳嗽聲嘶(寒客肺系)、惡寒戦慄(衛陽被遏)
- 中焦:膈脘痞塞(氣滯中脘)、呼吸少氣(脾肺氣弱)
- 下焦:脅肋刺痛(肝經寒凝)、百節痠痛(寒襲經絡)
皮膚拘急尤為關鍵,乃寒主收引之象,反映氣血不得溫煦。全方聚焦「散滯」與「通中下氣」,旨在破除寒凝氣結之病理狀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蓬莪朮(醋製):
- 醋煮加強入肝散瘀之力,專攻脅肋刺痛。其性溫而行氣破血,針對「冷氣」之本——寒凝氣血雙結。
- 焙乾為末減其燥性,免傷正氣。
檀香:
- 芳烈之氣直通上中二焦,善解膈脘痞塞。其性溫而不燥,與莪朮協同「通中下氣」,尤能宣散肺氣以緩咳嗽。
甘草(蜜炙):
- 半兩用量制衡莪朮之峻,兼益脾氣以助運化。蜜炙後甘緩潤肺,改善「皮膚拘急」之燥象。
熟蜜:
- 黏合諸藥成膏,緩劑型設計契合「沸湯點服」之法,使藥力徐徐透達三焦。蜜之甘潤佐制辛溫,防耗陰血。
配伍深意
全方以「溫行」為主軸:莪朮破滯、檀香行氣、蜜草緩急。三藥分屬「破、行、守」,形成動態平衡:
- 氣滯甚者:莪朮檀香相配,辛開苦降。
- 寒甚津傷者:蜜草潤燥,寓「辛甘化陽」之妙。
- 劑型設計:膏劑小量頻服,既防辛散耗氣,又持續溫通,契合「冷氣」漸積之病勢。
此方體現「通補兼施」思維,針對寒凝夾雜輕度氣虛津燥之證,尤宜慢性寒鬱體質者。
傳統服藥法
蓬莪朮(醋煮,切片,焙乾為末)1分,甘草半兩(末),檀香2兩(末),熟蜜2兩。
通中下氣,散滯清神。
上拌勻為膏。
每服取1小匙頭,沸湯點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犀煎,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四引《十便良方》。 組成:蓬莪朮(醋煮,切片,焙乾爲末)1分,甘草半兩(末),檀香2兩(末),熟蜜2兩。 主治:通中下氣,散滯清神。主治:冷氣。呼吸少氣,脅肋刺痛,皮膚拘急,惡寒戦慄,百節痠痛,咳嗽聲嘶,膈脘痞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