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膽丸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其利膽退黃、清熱解毒的功效。
茵陳蒿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其有效成分包括揮髮油、黃酮類化合物等,能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肝膽功能,並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對於膽汁淤積引起的黃疸、肝炎等疾病,茵陳蒿能有效改善症狀,並輔助藥物治療。
利膽丸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利膽: 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利膽退黃之功效。對於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龍膽草能有效清熱利濕,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肝膽功能。
- 抗菌消炎: 龍膽草亦具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緩解炎症反應。對於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膽囊炎等疾病,龍膽草可輔助抗菌消炎,加速病程恢復。
因此,利膽丸中加入龍膽草,可發揮其清熱利膽、抗菌消炎的雙重作用,有效改善肝膽疾病,促進患者康復。
利膽丸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利膽:鬱金味辛、苦,性微寒,入肝膽經,具有行氣解鬱、利膽退黃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膽汁瘀滯所致的黃疸、腹痛、脅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 活血化瘀:鬱金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臟血流,有助於肝膽功能的恢復。
總而言之,利膽丸中加入鬱金,可通過疏肝利膽、活血化瘀,達到改善肝膽功能、消除黃疸等功效。
利膽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性溫,入肝、脾經,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對於肝膽氣滯所致的腹痛、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利膽丸多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氣滯血瘀所致的膽囊炎、膽石症等,木香的疏肝理氣作用有助於緩解肝膽氣機不暢,促進膽汁分泌和排泄。
- 健脾燥濕: 木香還有健脾燥濕的作用,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不良,減少肝膽濕熱的形成。肝膽濕熱是膽囊炎、膽石症的重要病因之一,木香的健脾燥濕作用有助於改善濕熱症狀,降低疾病復發的風險。
利膽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行氣疏肝、消積化滯的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肝、脾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疏肝理氣,散結消積。而枳殼的辛散之性,能促進膽汁分泌,利膽排石,有助於化解肝膽鬱結,促進膽汁排泄。
因此,利膽丸中加入枳殼,能有效改善肝膽功能,促進膽汁分泌,緩解肝膽疾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利膽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膽囊炎、膽石症」,屬中醫「膽脹」、「脅痛」範疇,其病機多與濕熱蘊結膽腑、氣機鬱滯有關。古代醫家認為,膽為「中清之腑」,濕熱瘀阻可致膽汁疏泄不暢,引發右脅疼痛、黃疸、口苦等症狀。利膽丸以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為核心,針對膽腑濕熱與氣滯雙重病機,促進膽汁排泄、緩解鬱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茵陳、龍膽草
- 茵陳:苦泄下降,專清肝胆濕熱,為治黃疸要藥,能促進膽汁分泌,緩解膽道炎症。
- 龍膽草:大苦大寒,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協同茵陳增強清熱利膽之效。
臣藥:鬱金、木香
- 鬱金:辛散苦泄,既能活血止痛,又能疏肝解鬱,兼利膽退黃,針對氣滯血瘀型脅痛。
- 木香:行氣調中,疏通三焦氣機,緩解膽腑氣滯引起的脹滿疼痛。
佐藥:枳殼
- 枳殼:理氣寬中,破氣消積,助木香行氣解鬱,改善膽胃氣機不降所致的脘腹不適。
使藥:鮮膽汁與蜂蜜
- 鮮豬膽汁/牛膽汁:以膽治膽(同氣相求),苦寒直入膽經,增強瀉熱通腑之力,現代藥理證實其含膽酸鹽可溶解膽固醇結石。
- 蜂蜜:緩和諸藥苦寒之性,保護胃氣,兼作賦形劑。
整體配伍邏輯
全方以「清熱利濕」為主軸,結合「行氣解鬱」,標本兼治:
- 清熱(茵陳、龍膽草、膽汁)+ 行氣(木香、枳殼)+ 化瘀(鬱金),共奏疏導膽腑、通降氣機之效。
- 透過促進膽汁分泌(利膽)、調節膽道運動(解痙)、抑制炎症(清熱),改善膽石症與膽囊炎的病理基礎。
現代科學佐證方向
方中成分(如茵陳蒿中的檸檬烯、鬱金的薑黃素)具有抗炎、溶石、調節膽汁成分的作用,而膽汁酸鹽可直接參與脂質代謝,減少膽固醇結石形成,符合「利膽排石」的傳統功效。
傳統服藥法
茵陳4錢,龍膽草3錢,鬱金3錢,木香3錢,枳殼3錢。
共研細末,加鮮豬膽汁或牛膽汁一斤,先將膽汁熬濃至半斤,拌入藥末中,並加適量蜂蜜為丸,每丸三錢。
早、晚各服1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利膽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服用利膽丸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膽丸, 出處:《新急腹症學》引中醫研究院方。 組成:茵陳4錢,龍膽草3錢,鬱金3錢,木香3錢,枳殼3錢。 主治:膽囊炎、膽石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