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傷寒頭痛」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傷寒頭痛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多由外感風寒、內傷勞累、情志不遂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以頭痛為主,兼有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流涕、肢體酸痛等症狀。

頭痛是傷寒頭痛的主要症狀,多位於前額或頂部,性質多為脹痛、刺痛或鈍痛,可伴有頭重腳輕、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

傷寒頭痛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如頭痛、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流涕、肢體酸痛等症狀,並結合患者的病史、體征等進行綜合判斷。

傷寒頭痛的治療以解表散寒、通絡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麻黃、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等。

傷寒頭痛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3.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4.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5. 適當鍛煉,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頭痛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合谷

合谷

  • 1.《針灸大成》:「**〔第一百一十〕傷寒頭痛:合谷攢竹太陽(眉後紫脈上)。**
  • 2.《針灸集成》:「針灸法: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痛寒熱,宜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得效)。○傷寒大熱不止,取曲池、瀉絕骨、補陷谷(出血)。八闕大刺(十指間出血易老)。○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綱目)。○傷寒汗不出,取合谷(針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

攢竹

攢竹

  • 1.《針灸大成》:「**〔第一百一十〕傷寒頭痛:合谷攢竹太陽(眉後紫脈上)。**
  • 2.《針灸集成》:「針灸法: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痛寒熱,宜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得效)。○傷寒大熱不止,取曲池、瀉絕骨、補陷谷(出血)。八闕大刺(十指間出血易老)。○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綱目)。○傷寒汗不出,取合谷(針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

神道

神道

  • 1.《針灸逢源》:「神道,在五椎下俯而取之。(灸五壯禁針)治傷寒頭痛。往來痎瘧。悲愁健忘驚悸。
  • 2.《針灸問答》:「答:神道五椎之下存,禁針五壯主頭疼,痎瘧健忘牙車急。小兒風癇灸即寧。(注:神道穴,在五椎下。禁針,五壯。主治傷寒頭痛,寒熱往來,痎瘧悲愁,健忘,驚悸,牙車急,張口不合,小兒風癇,瘛瘲,灸七壯。按《百證賦》云:兼心俞治風癇。)

申脈

申脈

  • 1.《針灸神書》:「申脈穴下出陽蹺,腰疼脊痛脛還高,肢節煩痛手足強,傷寒頭痛目如盲,身體重時兼自汗,眉稜骨,眼似針挑,產後惡寒腿膝痛,頑麻吹乳氣衝腰,鼻衄流血身內臠,下針便瘥似神療。

氣衝

氣衝

  • 1.《針灸神書》:「申脈穴下出陽蹺,腰疼脊痛脛還高,肢節煩痛手足強,傷寒頭痛目如盲,身體重時兼自汗,眉稜骨,眼似針挑,產後惡寒腿膝痛,頑麻吹乳氣衝腰,鼻衄流血身內臠,下針便瘥似神療。

上脘

上脘

  • 1.《針灸集成》:「針灸法: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痛寒熱,宜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得效)。○傷寒大熱不止,取曲池、瀉絕骨、補陷谷(出血)。八闕大刺(十指間出血易老)。○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綱目)。○傷寒汗不出,取合谷(針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

中脘

中脘

  • 1.《針灸集成》:「針灸法: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痛寒熱,宜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得效)。○傷寒大熱不止,取曲池、瀉絕骨、補陷谷(出血)。八闕大刺(十指間出血易老)。○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綱目)。○傷寒汗不出,取合谷(針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

巨闕

巨闕

  • 1.《針灸集成》:「針灸法: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痛寒熱,宜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得效)。○傷寒大熱不止,取曲池、瀉絕骨、補陷谷(出血)。八闕大刺(十指間出血易老)。○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綱目)。○傷寒汗不出,取合谷(針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

曲池

曲池

  • 1.《針灸集成》:「針灸法: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痛寒熱,宜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得效)。○傷寒大熱不止,取曲池、瀉絕骨、補陷谷(出血)。八闕大刺(十指間出血易老)。○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綱目)。○傷寒汗不出,取合谷(針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

陷谷

陷谷

  • 1.《針灸集成》:「針灸法:傷寒初得一二日頭痛寒熱,宜灸巨闕、上脘、中脘各五十壯(得效)。○傷寒大熱不止,取曲池、瀉絕骨、補陷谷(出血)。八闕大刺(十指間出血易老)。○傷寒頭痛,刺合谷、攢竹(綱目)。○傷寒汗不出,取合谷(針五分,遍身汗出即出針,此穴發汗大妙)。

心俞

心俞

  • 1.《針灸問答》:「答:神道五椎之下存,禁針五壯主頭疼,痎瘧健忘牙車急。小兒風癇灸即寧。(注:神道穴,在五椎下。禁針,五壯。主治傷寒頭痛,寒熱往來,痎瘧悲愁,健忘,驚悸,牙車急,張口不合,小兒風癇,瘛瘲,灸七壯。按《百證賦》云:兼心俞治風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