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審證表
《傷寒審證表》由清朝包誠撰寫,於同治九年(西元1870年)出版。這部著作是清代傷寒研究領域的一部重要成果,特別是它承襲並簡化了當時著名醫家黃元御的學術思想,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易於掌握的傷寒病辨證論治指南。
根據書中序言所示,作者包誠深受黃元御《傷寒懸解》一書的啟發。序言中提到,自古以來,《傷寒論》雖為醫學經典,但因年代久遠,文獻傳抄多有錯誤和章次紊亂,歷代醫家雖有箋註,但仍難以透徹理解。直至清代,黃元御應運而生,以其卓越的才智撰寫《傷寒懸解》,對《傷寒論》的原文進行了深入的整理與闡釋,將其按照經絡、臟腑、陰陽、順逆等系統重新梳理,使得原本晦澀的條文變得條理井然、文義昭著,黃氏甚至被譽為「仲景原書復出」。
然而,黃元御的著作雖然精妙深刻,但「文奧義精,最難記誦」。包誠作為黃氏學派的追隨者(他在張宛鄰先生門下學習時,張先生特別強調黃氏諸書,尤其鼓勵他校讎《傷寒懸解》),深感黃氏學說的價值,但也體認到其學習和記憶的難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包誠編寫了這部《傷寒審證表》。他的目的非常明確:將黃元御複雜精深的學說進行「鉤元提要」,提煉出核心內容,製作成一個易於查閱和溫習的表格,以幫助自己避免遺忘,同時也方便其他有志於學習傷寒的同道。因此,《傷寒審證表》可以被視為黃元御《傷寒懸解》的精華版或速查手冊。
本書最核心的內容體現於其「審證表」部分。這個表格以清晰的結構,列舉了多種常見的傷寒相關證候,包括傷寒表證、傷寒里證、傷寒中風證,以及與溫病相關的傷寒溫病證、傷寒暑濕證、傷寒溫熱證、傷寒溫燥證等。對於每一個證候,表格詳細地列出了其「主症」、「兼症」、「舌苔」、「脈象」等關鍵的診斷依據,並直接給出了相應的「治法」。這種表格化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訊息的密度和可讀性,使得讀者能夠快速地辨識不同證候的核心特徵及其治療原則,真正實現了「證狀畢呈,如掌如貌」,「不失銖寸」。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表格中納入了如「傷寒溫病證」、「傷寒暑濕證」、「傷寒溫熱證」、「傷寒溫燥證」等證候名稱,這反映了清代醫家在傷寒學研究中,已經開始將歷代對於外感熱病的認識,特別是溫病學派的部分觀點,與傳統的傷寒學說進行融合或並列討論。儘管《傷寒論》本身主要處理的是傷寒(廣義傷寒,即外感寒邪)及其傳變,但後世醫家,尤其是在溫病學興起後,對於廣泛的外感熱病進行辨證時,會參考並擴展傷寒的框架。包誠的表格中出現這些「溫」邪證候,顯示了他的著作成書於傷寒與溫病理論相互影響的時代背景下。
表格後的「補充內容」進一步具體化了「治法」。它針對表格中列出的治療原則,提供了常用的藥物組合或代表性方劑的組成藥物範例。例如,對於「發汗解表」,列舉了麻黃、桂枝、杏仁、生薑、大棗等藥物,這明顯是圍繞《傷寒論》中麻黃湯、桂枝湯等方劑的組成藥物來闡述的。對於「溫里散寒」,則列出了附子、乾薑、白朮、甘草,提示可能是附子理中湯等溫中散寒方。清熱解毒、利濕、潤燥等治法也對應列出了金銀花、連翹、藿香、佩蘭、桑葉、石膏等溫病學或後世常用的藥物。這部分內容使得治療原則更加具象化,為讀者提供了臨床用藥的初步方向,雖然它僅列舉了部分藥物,並未詳細闡述方劑的具體配伍和加減變化,但作為一本「審證表」的補充,其作用在於提供一個直觀的藥物概念。
除了核心的表格內容,書中還包含了按經絡分類的章節,如提供的「太陽」、「陽明」、「少陽」章節片段。這些章節似乎更接近於對《傷寒論》原文的摘錄、歸類或基於黃元御體系的闡釋。例如,「陽明」章節區分了「腑病連經」和「腑病」,並引用了多條《傷寒論》關於陽明病的條文,如「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發熱者,屬陽明」、「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等,並提及了相應的方劑(如大承氣湯、桂枝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等)。「少陽」章節則區分了「經病」、「本病」、「入陽明病」,引述了小柴胡湯證的典型症狀(口苦、咽乾、目眩、寒熱往來等)及其病機解釋(血弱氣盡,邪氣入腠理等),並包含了「熱入血室」這一特殊情況的辨證論治。這些內容顯示,本書並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表格,它在表格概括的基礎上,回歸到經典原文(經過黃元御體系篩選和組織後的),提供了更具體的條文依據和病機解釋,幫助讀者深入理解各個證候在經絡傳變和臟腑病變中的具體表現。這種編排方式兼顧了概括性和條文依據,使得本書既可作為快速查閱的工具,也能引導讀者回溯到經典脈絡中去理解。
書末的「注意事項」則是一份重要的提醒,強調了本書的參考性質,以及臨床治療的個體化原則(需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方案)和遵醫囑的重要性,這體現了醫學著作應有的嚴謹態度和對讀者的負責。
總體而言,《傷寒審證表》是清代醫家包誠基於黃元御傷寒學說體系編寫的一部實用型著作。它通過獨特的表格形式,將複雜的傷寒辨證論治要素(證候、症狀、舌脈、治法)高度濃縮和系統化,使其易於理解和記憶。同時,書中也保留了按經絡組織的《傷寒論》條文(或其闡釋),為表格內容提供了更深入的背景和依據。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有效地架起了黃元御精深學說與臨床實踐及初學者學習之間的橋樑,是當時學習和掌握傷寒辨證論治的一個便捷工具。它既體現了清代醫家對傷寒學的持續探索和整理,也反映了當時將傳統傷寒理論與溫病等後世外感熱病學說相結合的趨勢。對於研究清代醫學史、黃元御學術思想及其傳承,以及尋求一份簡明傷寒辨證指南的讀者而言,本書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它並非要取代《傷寒論》或《傷寒懸解》的深度,而是作為一個入門、複習或臨床快速查閱的輔助資料,其「審證表」的創新形式,為中醫經典的學習和應用提供了一種有效的組織和呈現範例。